返回

王健全:《學者觀點》如何使大陸台商和台灣建立有效連結?


  長期以來,台灣廠商前進大陸,利用大陸廉價土地、勞力,進口台灣原料、設備再出口至歐美的模式,闖出一番局面。不過,近年來,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經營面臨著多重的困難,也考驗著大陸台商和外移、就地升級或轉為內需供應商的角色調整。


  首先,大陸企圖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加上「十二五規劃」,內需市場及新興產業的可能崛起,對台灣廠商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營型態帶來重大的挑戰。目前珠三角、長三角廠商面臨土地、勞工、環保成本的大幅上升,經營上面臨困境。


  其次,為了回應挑戰,台商移往成本更低的大陸內地生產,使得供應鏈更往內陸移動,是否會導致台灣與大陸台商產生「斷鏈」的情況,值得關切。另一方面,政府應否協助大陸台商升級轉型,政府資源該不該介入,扮演何種角色,均值得進一步觀察。


  政府在當前財政拮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配置太多預算協助大陸台商,也會遭致加速產業外移大陸的批評。但事實上,政府協助海外台商仍可產生不少的經濟效益。包括:第一,創造未來對台灣原物料零組件的需求;第二,協助建立台灣未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網絡及資訊;第三,和台灣有聯繫,對台灣才會有情感,才不會發生斷鏈;第四,海外台商回台上市/櫃,並派遣人才回台受訓,或將部份功能留在台灣,將有助於達成台灣成為亞太營運、全球人才訓練總部的目標;第五,有利吸納台灣人才,進而降低台灣的失業率。


  有鑑於此,政府在協助大陸台商升級轉型,可以採取以下的態度與策略:


  第一,樹立若干海外台商事業有成後,回台和台灣經濟建立聯繫的標竿,如旺旺、康師傅、達芙妮等公司,在大陸事業成功後回台投資,或上市/櫃,並創造不少就業機會,藉此教育、宣導民眾,政府協助台商對台灣經濟有外部效益的宣示,以爭取國人支持協助大陸台商的態度。


  第二,低度、有限度介入、避免耗用太多國內資源,工具上也應以輔導,而避免利用補助、租稅優惠的方式進行,以免引發排擠國內廠商資源的疑慮。


  第三,槓桿民間資源,有效利用研究機構如中國生產力中心、工研院,或金融機構、創業投資基金、產學合作等方式,來協助台商研發、提高附加價值、發展品牌與通路,乃至多角化經營。


  第四,促其與台灣人才的結合,由勞委會、教育部、經濟部等提供資源、協助培訓,使台灣人才得以在大陸、台灣之間雙向移動。


  更重要的是,發展台灣成為上述台商營運總部、人才培訓總部,並鼓勵它們回台上市、上櫃。如此一來,台商人才回台受訓並運用台灣人才前往大陸展店,資金回流台灣以維繫台灣的股價,以及回台渡假、消費,和台灣連結。


  在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上,和台灣保持密切連繫,即可化解台灣產業空洞化的疑慮。當然,可以考慮將大陸台商面臨的重要問題納入江陳會議題討論,動用有限的資源,為海外台商爭取較有利的協助。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2/04/12

記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