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前瞻》台灣經濟景氣短期內難回升

  當前台灣經濟雖走往不景氣,但基本面還是穩健的;對兩岸政策與擴大內需方案不可過度依賴、穩定民間投資信心是未來提振經濟發展兩項關鍵因素
  近期的台灣飽受天災人禍重擊,股市暴漲暴跌且跌多漲少,正在為保住7千點大關而努力中;屋漏偏逢連夜雨,7月竟接連遭受兩次颱風侵襲,損失慘重。在此淒風苦雨環境下,台灣經濟難免籠罩在不景氣的氛圍裏,行政院經建會最新發布的6月分「台灣景氣指標」,景氣對策信號不但持續亮出上個月的、有不景氣之虞「黃藍燈」,且綜合判斷分數又減少2分為20分,已處於「黃藍燈區」的中點。再由6月分的景氣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雙雙下滑,尤其領先指標已連續第8個月下走一起觀察,似乎可以預見短期間台灣經濟景氣難回升。
  經濟有不景氣之虞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發布的「七月分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報告,所呈現出的訊息恰可印證此預期。該報告的消費者信心總指數,較6月下跌4.15點之多(由60.23降為56.08點),而6項分項指數全都下降,並且偏向悲觀,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未來半年的「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投資股票時機」、「國內就業機會」、「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物價水準」,以及「國內經濟景氣」通通缺乏信心。這種「信心危機」在馬政府上台兩個月多以來有愈來愈擴大的趨勢,此由坊間發布的民意調查對馬總統的和劉揆滿意度一再下滑、不滿意度急速上揚,也可以窺端倪。
  要問的是:此趨勢伊於胡底?各家經濟預測機構的預測訊息,或可提供可能的答案。
  台灣經濟研究院7月29日公布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最新預測值為4. 27%,較上次4.3%微幅下修,而中華經濟研究院在7月中下旬已經將 4月時預測的4.67%下調0.17個百分點至4.50%。在這兩個研究院之前,中研院經研所發布的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4.55%,寶華綜合經研院為4.6%、台綜院則為4.68%,但官方的行政院主計處卻預測為4.78%。所傳達的訊息是,民間預測機構愈來愈看跌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而官方則相對較為樂觀,行政院經建會甚至不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4.8%的經建目標。
  不要過度寄望擴大內需
  官方之所以有較樂觀看法,係基於對今年下半年實施擴大內需方案的信心,以及對政府一連串穩定物價措施和國際原油價格下滑將舒緩物價上漲,致民間消費將提振的預期,再加上對大力推動「兩岸周末包機及大陸觀光客來台方案」等兩岸政策鬆綁正面效果的預期。
  這樣子的預期係奠基於凱因斯所得衡等式,藉由消費和政府投資及中資的引進,來促長國民所得。不過,即便接受該衡等式可作為因果關係式,也應對擴大內需和穩定物價措施,以及寄望中國的效果質疑。
  關於擴大內需政策的粗糙、草率,這一陣子以來已有盈庭的批評,不擬再述,只再強調「政府支出不是用來調節經濟景氣,更不能像極權國家似的用來堆高國民所得,否則後患無窮」。畢竟投資還是得寄望於民間,而7月30日發布的「7月摩根富林明(JF)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大幅滑落至今年次低,組成指數的6大指標全數下滑,尤以「台灣經濟景氣」、「台灣整體投資市場環境與氣氛」這2項指標滑落逾26%,幅度最大;「台灣股市指數(股價)」指標跌幅也達22.2%;而「全球經濟景氣」、「自己投資組合未來6個月增值可能性」2項指標更雙雙跌破調查新低,卻顯示台灣投資人的悲觀心理,對於未來的投資不太可能提升。
  關於穩定物價措施和國際原油價格下滑將能舒緩物價上揚,致民間消費可以提振,實不能寄予厚望。近期油價雖跌落,但長期卻仍看漲,而通貨膨脹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效抑制,何況10年來受僱員工報酬沒增加,縱使物價不再漲,也難提升消費。
  依賴大陸可能落空
  至於寄望兩岸政策鬆綁帶來商機,由「陸客來台」所呈現的現況來看,有如鏡花水月般的虛幻。更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報導因國際環境不景氣、原物料價格暴漲、勞動成本升高、基礎設施不足,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近20%的跨國企業考慮撤離中國,今年以來廣東地區已傳出數千家廠商倒閉,導致東莞上半年工業利潤出現7年來的首度負成長。
  這些事件都是外電報導,顯示跨國企業考慮撤離中國,原因是人民幣大幅升值和中國的勞動成本上升。就這兩個因素來說,由於中國累積的1兆8千億美元天量外匯存底,配合龐大國際熱錢的炒作,中國股市、房市等投機泡沫所呈現出的「過熱」跡象和高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不但不可能停止,未來還會再加速,而勞動成本在高經濟成長率的必須維持下,也不可能下落,若再考慮到北京奧運結束後諸多社會課題的將引爆,中國投資環境快速惡化應可預期,而外資逃離中國應只會加速。
  所以,馬總統的「鬆綁不表示鼓勵投資中國」的談話是正確的,但光說不算,馬政府實應冷靜的思考跨國企業為何會紛紛撤離中國,更應傾力探究「中國經濟發展的真相」,並且更深入的探索中國社會問題的實況,不要讓台商誤解政策,誤判情勢。
  當前台灣經濟雖走往不景氣,但基本面還是穩健的,「信心低落」才是關鍵因素。實應趕緊轉往創建一個「公正公平又和諧的台灣社會」正確施政之路走。

 

原刊登:2008-08-11/ 工商時報  E4/經營知識 
作者:吳惠林(第三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