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ECFA打開希望之窗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可為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訂出基本規則,令經營活動更具穩定性即可預測性。不過,由於擔心主權被矮化,過度依賴大陸經貿風險更集中、產業更外移,勞工、農民及中小企業受害,勞工薪資下降、所得分配惡化等,在野黨拚命反對。究竟事實的真相如何?

 

  在主權矮化方面,由於ECFA為一逐步到位的自由貿易協定,是WTO框架下的規畫,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是由中國大陸對香港、澳門片面的優惠安排是不同的;ECFA是雙向、互惠的,所以才會有擔心台灣市場開放對傳統、中小企業及勞工的影響。

 

  其次,就過度依賴大陸經貿風險及產業外移的顧慮而言,在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八至九%的高經濟成長率,已成為新的成長引擎。歐美在海嘯肆虐後,在短期內恢復原先的成長軌道有其困難性,故對中國大陸經貿的依賴在短期內在所難免,但ECFA祇是短中長期的策略,絕非目標。國內的產業必須有善用大陸市場發揮規模經濟優勢、發展品牌,進而布局全球的企圖心,政府也應在分散出口市場加把勁,台灣才能脫胎換骨,降低對大陸的經貿依賴。

 

  就產業外移的顧慮而言,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如能因為ECFA的降稅而使台灣廠商取得立足點平等,它們在公司祇有固定資金的限制下,反而會以貿易取得前往大陸投資。不簽署ECFA,上述這些製造業反而可能在關稅考量下前往大陸投資。而製造業前往大陸投資後,若干依賴製造業上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資訊、通訊服務、金融、保險、運籌服務也會隨之外移。

 

  在廠商前往大陸投資再回銷的問題上,它的確有可能發生,但目前兩岸走私猖獗、回銷情況已相當普遍,加上大陸在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成本已逐漸上升,除非廠商前往大陸設廠利潤超過成本,否則不致引發大規模外移潮。目前,比較可能大規模外移、布局為中型的服務業廠商,不過,這些中型的連鎖加盟業者前往大陸布點目的在於攫取大陸市場商機,而且連鎖加盟前往大陸投資不但不會關閉台灣的據點,反而可以將台灣的年輕人、幹部派往海外駐點,創造就業機會及培育年輕人國際觀。

 

  在對勞工、農民及中小企業的衝擊上,藍領階級勞工的移動,以及農業的開放即使在歐盟實施以來,仍有高度管制,影響有限。但台灣市場開放是否會衝擊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呢?即使不開放大陸產品,台灣的產業仍將面臨東協國家產品的競爭。當務之急,應協助其利用在地化優勢,或加強設計、品牌、商標,或規畫食品、供應鏈履歷,或建立地方特色來因應,一味防堵,傳統產業、中小企業仍然擋不過國際化潮流的肆虐。政府已在輔導及協助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升級轉型,但應有部分經費進行「事前」輔導、協助升級轉型,以平衡廠商的感受及防患未然。

 

  就要素均等化理論言,台灣近十年來薪水調漲有限與國際化、貿易條件惡化(即出口/進口價格,背後亦隱含代工模式無力主導價格所致)、服務業升級轉型慢(台灣六○%就業人口在服務業,但內需小、國際化不足、人力需求在中低層次,致薪水上漲不易)、專上學歷學生大幅膨脹致人力供需失衡所致。而十年來的鎖國政策致資金片面外流無法回流,也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小的衝擊。日本、韓國和大陸貿易和台灣相當,美國對大陸有龐大順差,它們的每人國民所得均不斷增加中,可見兩岸貿易並非台灣薪水停滯的主因,代工模式、保守的兩岸政策、服務業升級緩慢、人力供需失衡,才是台灣薪資不易上漲的主要原因。

 

  ECFA並非洪水猛獸,而是給台灣開了另一扇希望之窗,成功的關鍵端視我們如何去運用及槓桿大陸的資源。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兼第三所所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0-03-11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