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杜巧霞:兩岸共同市場 和談重要契機 撇開藍綠政治語言不談,開放有利於競爭,解除管制、擴大市場有利於吸引投資。工商時報

作者:杜巧霞 (研究員兼副執行長) 原刊登:工商時報 - A7/經濟教室 2008/03/23   因為總統大選關係,「兩岸共同市場」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然而由於選舉語言經常過份簡化訴求議題,再加上競選炒作的結果,因此「兩岸共同市場」變為「一中市場」;「一中市場」變為將催毀台灣經濟、使台灣「查甫找嘸工、查某找嘸尪」的口號。撇開藍綠政治語言不談,筆者認為,開放有利於競爭,解除管制、擴大市場有利於吸引投資,是國際貿易最基本的原理,「兩岸共同市場」是長期目標,而未來開放方式必須經過談判,得到雙方同意,過度偏頗與簡化的選舉語言可能誤導視聽大眾。尤其,社會大眾應該了解,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盛行的新區域主義正使台灣面臨被孤立的威脅,「兩岸共同市場」的思維如果能被兩岸雙方領導人接受,將是開啟兩岸和平談判的重要契機。   所謂新區域主義,是指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出現在全球的區域經濟結盟熱潮,點燃這股熱潮的重要事件是歐盟(當時稱為歐洲共同體)於一九八五年開始推動歐洲單一市場,以及隨後美國與加拿大簽署的美加自由貿易協定。隨後,歐洲完成了由經濟擴大至政治的整合,至今共包含二十七個會員國。美國則於一九九四年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後,至二○○七年已簽署了十幾個自由貿易協定(FTA),目前洽談對象還有將近二十個。東亞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協、日本、韓國及中國也於本世初起開始加入行列,至今亞太地區共有兩百多個已完成或正在洽談中的FTA。台灣則由於中國的反對與杯葛被排除在外,只能與中美洲的邦交國簽署雙邊FTA。   改善兩岸關係當務之急   雙邊FTA不符合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對FTA非成員國有明顯的歧視。雖然目前WTO對FTA已有規範,不得對第三國有不利影響,但是因為缺乏明確的條款,一直無法落實,因此在杜哈回合談判中被設定為各國應加強諮商並釐清的議題。但是基於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現實,在經過六年多諮商之後,至今毫無進展。展望未來,台灣必須設法加入東亞或亞太區域整合行列,以降低區域主義對台灣在國際經濟上的不利,而台灣欲加入這些區域對話管道,首先面對的就是中國的阻擾,因此改善兩岸關係也成為台灣參與國際經貿社會的先決要件。   成立共同市場是長期的工作,必須在相互諮商、共同合意之後逐步改變、按部就班實施。目前的領導者與社會大眾要思考的是雙方是否要結束對立,營造未來談判的氛圍。至於面對改變,人性也許有不喜歡面對競爭與挑戰的惰性,但是有變化才有商機,相信社會大眾也非常了解,台灣如今在國際社會上有今天的地位,有絕大部分是靠著富有冒險精神、不畏競爭的中小企業,從一九七○年代拎著一只手提箱闖天下、不斷開拓出口市場得到的成果。   兩岸關係和解企業展身手   台灣的企業靈活,反應靈敏正是台灣過去經濟發展成功重要的利基,如今如果兩岸關係得以和解,也是各行各業施展身手的大好機會,因為一方面結束對立、相互合作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資源互補的效益,另方面順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利用中國崛起所帶動的商機,充分發揮台灣具有之優勢,可以使台灣掌握先機、獲取利益。   二○○二年台灣自加入WTO之後,在國際經貿社會取得正式參與的機會,但是隨著新區域主義的到來,區域結盟與WTO成為並存的現象。台灣欲更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社會,加入區域結盟就應該是下一個追尋的目標。在此之前,台灣必先改善兩岸關係,營造兩岸建立共同市場的條件與氛圍。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研究員兼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