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經濟槓桿效應 小國大翻身 ,聯合報

作者:王健全 (研究員) 原刊登:聯合報 - A3 / 時論廣場- 2008/03/15 總統大選期間,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引起不少的爭議。實際上,它勾劃出台灣經濟的長程發展願景,背後的意涵則是「兩岸經貿投資正常化、鬆綁國內不合時宜法規、重拾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樞紐地位,並槓桿中國與全球資源」的短期策略,以及「吸引外資、鼓勵台商回流及活絡台灣經濟」的中期目標。在此一長期願景、大格局戰略的導引下,將足以點燃蓄勢待發的台灣經濟。 在大國周遭的小國最容易遭受其磁吸效應的影響,經濟在全球化後也受害最深,但小國若能重新定位自己,在清晰的願景下,再創經濟成長契機也不乏其例。以新加坡為例,在經濟成長受到中國大陸的排擠效應後,一方面和各國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及雙邊租稅協定,以低稅負來吸引外人投資,並積極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利用其資源來壯大自身的優勢。在國內方面,則積極引進生物科技、觀光休閒,乃至博弈事業,使經濟再創高峰。 香港二○○二年經濟跌落谷底,但二○○三年和中國大陸簽署「更緊密經貿夥伴關係安排」,吸引大陸觀光客,帶動餐飲、酒店、服務業、房地產、股市的興盛,因而擺脫經濟停滯陰霾。 歐洲也有類似情況,愛爾蘭在一九八○年代國民所得在西歐排名殿後,但在降低稅負,善用英語及加入歐盟的優勢,吸引大量外資,扮演歐洲科技門戶,國民所得已上升至三萬多美元。 此時的台灣,如同二○○二年底的香港,人才、資金外移,百業待舉,信心脆弱,祇能憑藉偏低的匯率來提振出口,內需慘澹經營。因此,能夠槓桿全球資源的兩岸共同市場,就如同一劑強心針,在此大格局戰略定位下,台灣才有實力扮演東北亞的經濟樞紐角色,恢復民眾與外資的信心,引導人才資金回流,進而擴大內需,為經濟注入活水。 當然,兩岸共同市場必須經歷循序漸進的談判過程。在過程中,堅守若干談判底線,儘量降低對農業、傳統產業、勞工及相關弱勢族群的衝擊;並從開放過程中所創造的所得、稅收增加,勻支一定比率設立基金來協助產業的調適及回饋受衝擊的產業、族群。如此,台灣經濟將能破繭而出,並維繫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