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許嘉棟:擴大公共投資 錢從何來? 中國時報

作者:許嘉棟 (研究顧問) 原刊登:中國時報 - A19 / 時論廣場- 2008/03/13 【許嘉棟】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後,國內外經濟預測機構對今年的世界經濟景氣都不看好。復以原油與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停滯性膨脹現象隱然成形,對走疲的世界經濟景氣再施以重擊。   台灣的經濟成長一向仰賴出口,原油與原材料占進口比重亦甚高,在此不利國際經濟環境下,台灣應如何因應確實值得各界深思。面臨國外需求下滑以及輸入型物價膨脹的夾擊,任何單一政策都將顧此失彼,故須藉多種政策一起來搭配因應。而其方向,在總體政策方面,不外乎為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新台幣升值,以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產業政策方面,則包括降低原物料進口稅負、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提高原油與原物料之使用效率等。   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方面,減稅以及擴大公共投資是常被提及的措施。惟在政府債務負擔已重、財政收支狀況並不佳,而且我國的租稅負擔率偏低的情況下,任何永久性的減稅措施都有必要三思,最好納入全面性的租稅改革方案中作較周詳的討論。至於擴大公共投資,由於政府財政困窘,國人心中不由得產生「錢從哪裡來」的疑惑。   政府自己有錢否?以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不論就「當期儲蓄」或「累積歲計剩餘(過去之儲蓄)」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明顯都是否定的。   政府既然沒有錢,接著我們可以問:國內有錢否?就台灣的儲蓄面來看,台灣近幾年由於投資意願不高,每年都有遠超過國內投資所需的國民儲蓄。這些超額儲蓄以出超的型式顯現,近幾年每年都在一百億美元以上。所以,支應公共投資的錢(儲蓄)是蠻充裕的。其次,從可用來支應的存款或過去的累積儲蓄來看,目前國內銀行為資金過剩所苦,民間無適當去路的游資充斥,因此,政府若願向銀行借款,或以發行公債方式向民間籌措公共投資所需資金,不僅錢不是問題,還可消化國內的超額儲蓄,並幫助銀行紓緩資金過剩之問題。   當然,投資的錢也可以考慮來自國外,所以我們也可以問:國外有錢可借否?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國外可借的錢,不只限於取之不盡的外人資金,還包括近期各界經常在討論、希望能吸引回流的國人與台商之海外資金,其數額據估計當在千億美元以上。   不論是外人、國人或台商的海外資金,雖然可供政府公共投資之用,但當這些國外資金匯入時,無可避免地將增加外匯供給。此時,央行若不予買進,將對新台幣形成升值壓力;央行若買進,則使貨幣供給增加,國內資金過剩問題益形嚴重。故而,在當前國內儲蓄與資金充裕,足供公共投資所需的情況下,政府擴大公共投資所需要的經費,與其借用國外資金,不如向國內舉債。   綜上,擴大公共投資的錢,雖然不是問題,但是必須靠舉債,且最好是向國內舉債。既然須靠舉債,國人自然緊接著要問:那不是要「債留子孫」了嗎?由於公共投資在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增強未來生產能量等方面,所能產生的效益是長期性的,後代子孫亦分享其利,故還本付息之責任,若由子孫分攤,並不為過。   因此,國人須問的,不該是「債留子孫」,而應是「還不還得起」的問題;換個較嚴謹的說法,也就是「公共投資所帶來的效益,是否超過投資的本息」的問題。只要公共投資的效益夠高,當代與後代子孫不僅樂於為之埋單,也償付得起。而這問題的答案,就必須靠對各項公共投資計畫的成本效益逐一進行嚴謹的評估,才能知曉了。   總之,在當前的環境下,藉擴大公共投資以維護國內經濟景氣是必要的,但應與其他措施配套,以避免惡化物價膨脹。從事公共投資的錢,可以在國內向民間舉借支應。但各項公共投資計畫仍宜先經過嚴謹的成本效益評估,符合經濟效益者,方予推動。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