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新政府應關切的3件事務 工商時報

作者:吳惠林 (第三所研究員) 原刊登:工商時報 - D3 / - 2008/03/10 中國大陸和其他新興市場崛起的磁吸資金,以致衝擊台灣內部就業機會的因素應已逐漸消失,接下來,勞工法令、社會福利及教育政策,將是決定台灣未來穩定發展的要因。 「全球股災」的聲音還在世人耳邊縈繞之際,2月下旬台灣股市竟然就強勁反彈回升,迄月底已升至8千4百點以上。此情此景究竟反映台灣股市投機性濃烈,或者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 台灣經濟穩健發展 當全球股災正熾時,行政院經建會發布去年12月分「台灣景氣指標」,景氣對策信號亮出代表穩健發展的「綠燈」,不但是連續第2個月、且綜合判斷分數較上月增加,曾引來質疑。 相對股市的單一指標,景氣指標的綜合式反映還是比較切合整體經濟情勢。經建會公布今年1月分景氣概況,景氣對策信號再度亮出「綠燈」,而且是連續3個月的綠燈,應該很明確顯示台灣經濟景氣是「穩定」的穩健發展。 再由1月分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綜合指數,皆較上月雙雙微幅上揚,可推知穩健景氣局勢至少在短期內仍可持續。 台灣經濟研究院元月分的製造業廠商調查,不論是對當月分景氣或未來半年景氣的看法,受訪廠商都較上月看好,也可以為佐證。 至於較為長期的經濟成長,行政院主計處2月21日發布國民所得統計和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指出台灣經濟2007年第4季成長率較去年11 月預測值上修0.96個百分點,第3季下修0.06個百分點,升多降少的結果,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5.70%,較2006年的4.90%增加近1個百分點之多。 不過,對於今年(2008)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主計處卻將預測值由上次的4.53%下修至4.32%,創下近3年新低,更較去年大幅下跌近 1.4個百分點。 外需減弱拉低經濟成長率 行政院主計處之所以下修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主因在於外需減弱,預計海關出口增加率由去年的10.1%降至6.1%,民間消費和投資成長率則將大致維持去年水平。今年出口無法持續去年亮麗表現的預期,還是立基於美國次級房貸的餘威猶存,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3.8%降為3.2%(Global Insight2008年2月資料)。身為各國經濟成長奶水的美國經濟,處於衰退已漸成世人共識,3月3日有「美國股神」之稱的巴菲特也對媒體表示:「用常識想都知道美國陷入經濟衰退。」 對於台灣經濟而言,美國經濟衰退當然會產生不利衝擊,難免拉低成長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出口結構正在大幅改變,新興市場的比重持續提高,東協五國、越南、印度及中東等地區占台灣的出口比重達17.7%,遠高於美國(13%)和歐盟(10.8%)。這種情況也顯示,台灣出口業者具有高度靈活彈性,能因應國際市場的變動而調整。 進一步觀察台灣勞動市場。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1月分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平均失業率為3.80%,較上月下降0.03個百分點,雖比上年同月微升0.01個百分點,卻是近7年來同月次低水準。 綜觀近7年來的失業率,已穩定在4%以下,由此可推知,中國大陸和其他新興市場崛起的磁吸資金,以致衝擊台灣內部就業機會的因素應已逐漸消失,台灣內部的勞工法令、社會福利,以及教育政策等的制度因素才是要因。這也是3月底即將選出的新政府應關切的事務。 在勞動市場平穩之際,勞動報酬也將趨穩。行政院主計處2月26日公布去年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薪資為4萬5112元,較上年增加2.28%,增幅是7年來新高;平均經常性薪資3萬6764元,較上年增加1.7 7%,增幅雖較平均薪資低,但同樣是7年來最高,而且是連續19個月增幅超過1%,可知勞動報酬穩定增加。 然而,比起5.7%的經濟成長率,受僱員工分享的成果相對小得多,這與近年高唱入雲的M型社會,或中產階級流向低層若合符節。這是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自然現象,抑是不當政策肇致?有待進一步釐清。 勿驚醒通貨膨脹這頭睡獅 微幅增加的受僱員工薪資,在扣除物價上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