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通膨之虞下,台灣經濟穩中趨熱 工商時報

《經濟前瞻》通膨之虞下 台灣經濟穩中趨熱 雖然美國經濟下滑、中國大陸經濟高度不確定因素,都將衝擊台灣經濟短期景氣,但台灣游資仍舊充沛,只要政府政策能營造有利環境,未來台灣經濟仍有樂觀的本錢。 作者:吳惠林(本院研究員) 原刊登:工商時報 D3/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 2008/02/05   前不久,正當各國股市隨美股大幅下滑而驚跌,台灣股市也鼻青眼腫之際,行政院經建會定期發布的「台灣景氣指標」,去年12月呈現台灣經濟的氛圍卻顯得不太對稱。   去年12月的景氣對策信號,持續維持上月亮出代表經濟穩健的「綠燈」,而且綜合判斷分數在9項構成項目中增分項大於減分項下,較上月28分增加2分為30分,逼近「有過熱之虞」的「黃紅燈」區,12 月的領先指標綜合指數又較上月微升。   依此訊息,今年1月景氣對策燈號仍將亮出「綠燈」、甚至出現「黃紅燈」,亦即台灣經濟景氣可望平穩發展、甚至於「過熱」!難怪,對照近期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慌亂,未讓人劃上不解的問號。   眾所周知,自2008開年以來,美國股市連連重挫,全球股市一片哀嚎出現「股災」,全球金融市場也陷入恐慌。為了防止情況惡化,以及防範經濟前景疲軟、成長下滑的風險升高。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於1月22日首度在例行會議之間宣布降息3碼(0.75個百分點)之多。   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下了這帖猛藥,但股市只短暫回升,隨即又下跌,似乎產生不了激勵效果,連「短期成效」都沒有。   同時,美國總統布希也提出規模近1千5百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在1月24日與國會達成協議,眾議院且立即在28日通過,相信參議院也會配合,可見情勢的嚴峻。這項方案主要將對全美1.17億戶納稅人退稅,並對企業提供獎勵投資的租稅優惠,旨在刺激景氣,避免經濟陷入衰退。美國財政部長認為該法案將及時投注資金到美國市場,在年底前將可創造50多萬個就業機會。   ●美國刺激經濟的猛藥   美國這2項藥方,無疑都是凱因斯的刺激景氣方案,也都引發正反兩面評價。   Fed降息救經濟被許多經濟學家批評,實際上與2000年網絡泡沫時,前任Fed主席葛林史班大幅降息的行動是同個藥方。這個藥方一再使用,已造成低利率創造出來的熱錢,自股市轉向房市,將美國房市炒作成另一個泡沫,現在的次級房貸危機就是這個「解藥」的後遺症,使得「解藥」變成「毒藥」。   如今Fed主席柏南克沒記取教訓,竟然重施故技,恐怕不但救不了美國經濟,反使次級房貸的衝擊時間會延長,重蹈葛老的覆轍。   至於振興經濟方案,雖有些人認為可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或使預期的衰退減輕;有些人卻認為,美國民眾會把退稅款拿去還債,根本不會進行消費,因此無助於刺激經濟,有的專家甚至認為美國經濟並未陷入衰退,去年第三季公布的多數經濟數據還相當穩健,太多財務救援方案可能會促通貨膨脹死灰復燃。   其實,由1990年代日本長期零利率和一再提出金額龐大的經濟振興方案,卻無效的歷史經驗來看,實在不必寄望美國的振興經濟方案會有奇效。正如已故的自由經濟大師弗利曼(M. Friedman)在1980年所說:「今天的政府是經濟不穩定的主要禍首。」真正的好藥方是政府實施鬆綁、開放政策,讓市場力量發揮自然調節功能,徹底揚棄凱因斯的干預政策,以免積重難返、病入膏肓。   ●美國經濟實力依然雄厚   平實地說,美國經濟在近期雖普遍被預期衰退,美元將在2008年持續走貶幾乎成為共識,此現象的影響也大體受到悲觀的預期。但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在短期衰退後會「否極泰來」,至少美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提升,旅遊業也更興盛,若顧及美國實際上是印鈔票換各國價廉物美產品,其國內寶貴資源幾乎都沒有消耗、潛在生長能力異常雄厚,因而美國經濟即使短暫遭逢衰退,但期間應不會長,是合理的期待。   不能否認的是,雖然新興經濟體崛起、世界經濟呈現較分散局勢,但美國依然是經濟強國,新興經濟體的長大也大都依靠美國奶水的滋養,尤其台灣經濟和中國經濟更是如此。所以,美國經濟的波動絕對會衝擊台灣經濟,但我們也不必驚慌,而應冷靜理性地弄清楚情勢的演化,妥為因應,特別是政府更不可胡亂祭出刺激景氣政策來「救」經濟。   我們應緊緊記住,市場和人民才是主角,「景氣時有人倒店,不景氣時有人賺錢」也不可或忘,政府的角色只在提供公平、公正、安全的發展環境,讓人民有自信地打拚,至於經濟景氣的起落、經濟成長率的高低原本就是常態。當今世人陷於「金融危機」中,表面上是金錢、游資氾濫、投機炒作,實際上是「信用敗壞」,把金錢的「交易媒介」誤用為「投機炒作工具」。對此,台灣住民應該很高興聽到央行的決策官員表示不隨Fed降息,反而針對物價高有通膨之虞而考慮升息的談話。   ●政府角色是關鍵   經濟終歸會回到基本面,縱使國際經濟的震盪會衝擊台灣經濟短期景氣,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也可能受到美國經濟下滑,尤其是受中國大陸經濟高度不確定性的影響而跌落,我們只能被動因應,讓不利衝擊降至最低,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的適當扮演,讓「政治幫助經濟」,而非拖累經濟。   那麼,3月的總統大選是一大關鍵,若由現今兩大黨總統候選人競相開出政策支票,尤其「福利支票」觀之,無疑才是干擾台灣經濟的最大「潛在」不利因素,這也才是台灣住民必須關切而予以拒絕的大事。   就當前台灣經濟來看,呈現的應是「穩中有趨熱」之虞,畢竟游資還是充分,物價上揚也是明確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