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名家觀點》19大後…大陸的矛盾與挑戰


  中共19大召開在即,預判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延續18大未竟之功,強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轉型其經濟成長模式。目前國際間眾多智庫紛紛提出關於19大後的經貿改革走向與政策觀點,大體而言,可謂「挑戰中見契機」,但本質上可能仍依循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性質。


  回顧習近平18大主政之後,於中共三中全會(2013年11月)雄心勃勃提出涵蓋經濟、社會與政治面向的全面性改革大計,然而推動至今成效始終有限。其原因固然與近年習近平大規模強力反腐,導致各級領導幹部人心惶惶與刻意不作為有關,但實質也是相關利益集團的反對和阻礙。因此19大後,預期習核心進一步穩固,此一改革力道勢必更加強化,但也難免觸及內在更深層的矛盾與挑戰。


  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債務問題,中國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經從2008年底的141.4%,大幅攀升為2016年底的257%,而絕大多數的債務來自於企業部門。在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今年7月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防控金融風險」被認為是首要任務。19大後,習近平的政治資源將達到頂峰,成為實施去槓桿化的絕佳時機。


  其中,推動國企改革必然是首要且關鍵任務。國企是中國實施政治資助、社會控制和經濟政策不可或缺的工具。國企領域的財務狀況惡化,債務大幅增加,其規模之大已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雖然18屆三中全會提出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但觀察中共當前作為,反而更強調黨的領導,且甚至擴及民企治理結構之中。


  其次在產業創新方面,19大後,仍將持續推動「中國製造2025」等製造強國戰略,搭配「創新創業」(雙創)轉換經濟成長動能。據中國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中國共有131家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互聯網+」相關產業(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智慧硬體及交通出行等)。隨著這些科技公司不斷積累用戶數據和資金,實力更加強大,將使中共中央不得不加強對企業的掌控力。另一方面,企業為持續受到政策支持,也必然適度向中央輸誠。此舉未必與18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相一致。


  其三,預期19大後中國更加強化內需市場動能。2015年12月推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無疑否定部分刺激投資內需的經濟政策,轉而尋求消費需求的長期擴張,藉以驅動經濟永續與穩定的成長。19大之後,中國要有效轉型內需成長動能的關鍵,是必須保持充足的公共財力,同時避免所得分配失衡等現象加劇,以保障中低收入大眾的福利。


  中國大陸若轉以龐大消費內需市場驅動成長,恐難再有過去亮麗成長,長期將進入「L」型經濟新常態。為保障充足的公共財源與矯正所得分配失衡,恐又與降稅費與降成本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除政府過度干預及國企改革等18屆三中精神牴觸。可以預期,19大後,中共仍有其政策內在協調的挑戰。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名家觀點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