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數位全球化 經貿新秩序成形


  在「數位全球化」潮流下,正有利於中國此類新興經濟體,運用其數位科技優勢,快速追趕美國等傳統先進國家,取得參與全球化的捷徑。


  中美兩國現已分別是全球最大的二大經濟體,兩者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40%。儘管二者的國情、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各異,但相同的是均可望對全球化進展有所貢獻,其中,中國做為新興經濟體,其所採取的全球化策略與時空背景值得探討。


  概念上,全球化的進程已由最初期的商品貿易範疇,擴展至過去數十年來的跨國企業海外投資所驅動,乃至於觸及近年數位科技領域的服務貿易型態漸成主流,所引發的商貿、資金與資訊的全球流動,已將世界各國緊密鏈結起來。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資訊顯示,金融風暴前的2007年,全球跨境商品、服務與金融流動總值已高達30兆美元,約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3%。但在金融風暴後的2015年,回跌至34%。


  這反映出一個關鍵性的轉變,即先進國家消費動能急劇下降、跨境資本流動驟減,及全球供應鏈縮短等現象。然而同一時間新興經濟體崛起,推升彼此之間的貿易成長加速擴張,造成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流向新興經濟體。其中最顯著的案例,即是中國由世界工廠擴及成為世界市場,使其在全球化角色上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中,特別值得留意,除了商品貿易與跨境資本流動外,數位資訊的跨國流動儼然成為全球化的重要驅動力。若將此趨勢稱為「數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那麼有幾種全新的「經貿秩序」將會成形。首先浮現的是平台經濟模式,具規模優勢的平台企業可運用網路科技的即時通訊優勢,壓低交易成本,串連全球廠商與消費者形成供應鏈網絡。


  其次,無實體純數位化商品與服務成主流,可藉由網絡科技即時跨境交易。在此趨勢下,預期服務外包產業將持續擴張,並引申出相當多元的創新服務模式。最後,許多傳產業結合包括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可降低能源、材料耗損以及錯誤率,也同時提升產品價值。易言之,數位資訊的發展不但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徹底改變了以生產比較利益法則為核心的傳統貿易型態,更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存在重要意涵。


  當前,包括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均大量採用數位科技應用,也同時具有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能量,使其在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舉足輕重。


  根據A.T. Kearney發布2016年Global Services Location Index,在考量財務吸引力、員工技能和可用性,以及商業環境等三個層面,印度與中國大陸的全球化將可望超越傳統先進國家居於全球前兩名。另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發布連通性指數,除考量商品、服務、金融與人員外,加入數位資料等層面,也讓中國在全球化的排名大幅躍升至前十名。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