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美中協議下的四個沒變

         美中談判團隊宣布針對貿易戰達成第一階段協議,預計2020年1月簽署。這個發展固然為雙方領導人送上耶誕及跨年大禮,但對台灣、對世界其實改變有限,甚至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達成初步協議後,美國確實暫緩了原訂12月15日要實施的15%關稅,也把自9日起課徵的15%關稅減半。但別忘了,美國自去年8月起針對大約一半中國製造的產品所課徵的30%的超高關稅絲毫沒變。簡言之,就算美中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仍然有超過七成的產品要付懲罰性關稅,這是第一個沒變。

 

         再者,目前協議內容停留在只有標題的階段。依據中國大陸談判副代表王受文,美中協議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等章,雖然已足以讓川普宣稱勝利好幾次,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額外成果,令人好奇。

 

         例如大陸在今年3月通過,將在明年1月1號實施的「外商投資法」,原本就對包含金融服務在內的外人投資大幅鬆綁。為落實本法,大陸國務院在11月進一步宣布準備全面取消外資銀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允許外國保險業進入,並將取消券商及壽險的外資持股限制。因而美中協議對於金融服務開放能有多少額外開放,讓我們拭目以待。再者,外商投資法亦規定強化外國投資者和外商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且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強制轉讓技術。

 

         因此,美國從這次協議中到底拿到多少其他外商無法享有的額外優惠,還是不過是「外商投資法」的具體落實承諾,將決定美中協議究竟帶來多少改變的判斷基礎。雖然即便是「外商投資法」的落實承諾,對開放中國大陸市場還是有貢獻,但這種各國雨露均沾的結果,充其量是拘束北京不能開倒車,新的改變有限,更稱不上重大突破。

 

         另外,對於擴大貿易部分,美國宣稱中國大陸同意要大幅增加對美進口,而且不僅是農產品,更包含其他商品、服務及智財權。美國指出進口增加的幅度會達到「二年2,000億美元」之譜。若這是協議內容,則對美國或許是重大改變,然而這個作法一樣令人玩味。一般企業進出口對象都是靠價格、性能、信譽及信任感可靠度等商業條件決定,很難用政府政策影響改變企業貿易對象,更不可能決定進口數量與金額。大陸增加2,000億美元進口這種天價承諾(台灣2018年總進口金額不過2,867億美元)若果真能到位,等同於坐實了川普政府高調質疑的「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結構除國企外,私人企業同樣接受國家指令的問題。此外,大陸增加自美進口,必然有其他國家的進口被嚴重取代,世界並沒有變好。

 

         最後,美中科技戰更未因達成協議而落幕,甚至最近還傳出美國有意改變規則,將各國出口中包含的「美國技術含量」從25%降至10%,超過者就落入美國出口管制範圍,使得前一波因華為出口禁令而積極證明「美國技術含量」不到25%的台灣高科技,忽然面對「不打自招」的風險,現在只能祈禱一切都是傳言。

 

         所以,美中互道恭喜可能都太早,世界更無法跟著開心,大概就是美中協議的定位。

 

作者: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19-12-3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