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兩岸關係新拐點 要有新思維


  我國新政府即將於5月20日就任,而對岸也在今年正式進入「十三五規劃」時期,預期兩岸關係將面臨重要轉折。尤其面對中國大陸發展的新格局,我國兩岸經貿政策的思維也需有新的視野。


  首先,中國大陸於世界經貿市場的角色不同了,已由被動市場開放到主動爭取經貿規則制定權。尤其為抗衡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預期中國大陸在全球議題上,會更積極主動提出主張、倡議和行動方案,運用其大國經濟角色,領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藉以平衡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格局,增強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發言權,打造所謂「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此中美對弈情勢在未來幾年勢必更趨緊張,影響所及不僅台灣、包括東亞日、韓及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變化,均深受其牽動。


  其次,中國大陸的市場化進展已由一般產業政策深化至「要素市場」改革。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政策驅動其企業走出去,加速全球布局,有效爭取海外資源、國際品牌和產業技術,同時亦在政策上強化磁吸海外技術和人才流入。上述趨勢顯示,中國大陸透過其內需市場與資金優勢,逐漸改變全球生產要素的流動,漸能掌握國際品牌和技術能量,目標在於提升其產業自主。


  面對此一趨勢,我國現有多項產業正面臨轉型壓力,需關照人才與技術等要素面缺失,或應重新檢視陸資來台管理規範,並評估相關產業科技的海外運用,心態上不宜停留在管制層面。另需就我國的科技獨特性作深入評估,方能避免管理流於形式,且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經濟效益。此外,我國產業科技人才流向對岸,亦非寄望兩岸協商避免惡性挖角所能解決,需由改善引才與留才環境著手方為正途。


  其三,我國新政府上台後,預期中國大陸對台操作方式,可能傾向更多運用地方能量,更強調「民間」交流,以廣泛爭取台灣各階層的認同。因此近期陸客來台銳減或屬短期現象,未來應多觀察地方性政府推動對台經貿交流與合作平台等作為。對兩岸交流策略而言,我國應更充分理解中國大陸區域特性,應準備好地方對應戰略,掌握合作議題「主動權」,方可爭取我國實質經貿利益。


  最後,兩岸政局已面臨新的變數,各項兩岸合作協議運作機制或有調整的可能。維持兩岸經貿合作關係固然吻合新政府「維持現狀」的主張,但兩岸交流進展主控權未必完全操之在我方,因此如何維持與維持多久等諸多疑問仍然未解。


  但就經貿合作本質和思維來說,萬變不離其宗,仍應尊重並回歸市場機制,各取所需,各得其利,才能走得長久。具體而言,我國需揚棄過去期待要求單方讓利,策略上需清楚擬定我方的合作目標,亦需掌握取捨的依據,以便形塑合作空間。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