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日負利率恐引發區域金融動盪


  日本銀行(央行)在1月29日決定實行「負利率的量化和質化貨幣寬鬆」,從2月16日開始,民間金融機構存入日本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下調至-0.1%,如有必要將進一步下調。日本成為歐洲央行之後,第二個採行負利率政策的主要央行,深受國際矚目。此舉對支撐日本經濟的效果可能有限,但卻很可能引發亞洲貨幣新一輪的競貶。


  日本首次實施的負利率政策並非是指一般民眾和企業在民間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轉為負值,而是專指民間金融機構存入央行的利率為負。當前日本採取負利率政策的時機,主要是因為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和中國經濟前景有疑慮,引發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安,進而造成日本國內經濟景氣與通膨力道轉弱,預期日本更加難以擺脫通貨緊縮的不利影響。


  日本去年12月的核心通膨只有0.1%,通縮陰影仍在,讓日本政府2%的通膨目標,從「2016年下半年」又延後至「2017年上半年」。日本央行指出,如果物價基調變得不穩定,將「通過追加寬鬆等一切措施來應對」。


  負利率政策的目的在促使資金轉向購買民間企業融資和有價證券,將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過去日本央行從未推行負利率政策,降幅小的話,估計對經濟和市場造成的影響有限,正負面效果均有。


  從正面效果來看,負利率政策是希望有助於促進投資和消費,同時促使日圓貶值,藉以脫離通縮的窘況。但早先已採取負利率政策刺激經濟的歐元區,目前仍在和通縮持續奮戰中,其景氣復甦仍屬脆弱。由此看來,日本的新政策成效恐怕相當有限。從負面效果來看,此舉不利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收益,有可能加速金融機構財務狀況惡化,恐將衝擊經濟的穩定。


  目前日本的現況並非是金融機構不願貸款給日本企業,主要在於日本企業缺乏貸款投資的誘因。縱使民間利率轉為負,企業預期市場前景有限,縱然市場利率與資金供給顯著改善,企業未必有興趣增加投資。整體而言,日本經濟結構若未能有效調整,單靠貨幣寬鬆政策仍難發揮作用。


  對我國而言,日本採取負利率等貨幣寬鬆政策,引導日圓貶值,將引發人民幣等亞元相互競貶的可能。去年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後,並未升值,因為與美元適度脫鉤反而貶值,進而墊高日圓的幣值。預期由於日圓將出現顯著貶值的趨勢,可能誘發亞洲區域各國貨幣再相互競貶,恐將造成區域金融環境的動盪,政府相關單位應慎防因應。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1/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