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徐遵慈:民意趨向是TPP的必修課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2國代表4日在紐西蘭首府奧克蘭簽署協定文本,隨即將在各國各自展開國內批准程序。如程序順利,TPP可能在兩年後對全部或部分會員生效,也有可能更久以後才會生效實施。我國應在有限時間內完成TPP內容的分析與影響評估,並須更精確地掌握民意趨向,以研擬因應及配套措施。


  參與TPP談判的12國在去年10月5日宣布完成談判,11月公布文本後,時隔3個月始在本月4日聚集一堂,正式完成簽署儀式。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國身為TPP最重要的推手,但因美國總統選舉在即,加上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候選人及國會議員與部分民意仍對TPP堅表反對,使得歐巴馬卸任前獲得國會通過的機會甚微。加拿大在新執政黨自由黨的不同態度下,對是否能獲國會批准,轉趨保守。日本安倍內閣雖是支持TPP最忠實的盟友,但負責TPP談判首席代表經濟再生大臣甘利明,頃在上月底因涉入收賄與關說醜聞而辭職,亦在日本掀起波瀾。


  TPP歷經7年的談判,但目前12個參與國國內或多或少均面對反對或質疑的聲音,未來更有可能出現政府改變立場或民意轉向的風險。此在在顯示,民主國家的政府如欲推動參與國際經貿協定,如複雜、嚴格、高標準的TPP者,不僅必須在整體層面,力求獲得社會共識與廣泛的支持;在個別領域或分眾層面,更應精準地進行不同產業別、議題別的影響評估與分析,以及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對話及研擬因應或配套措施。


  加入TPP是馬總統在第一任執政時即清楚宣示的政策目標,當時並宣稱要在8年完成談判;同樣地,加入TPP亦應是民進黨執政後的重要功課。參考其他TPP國家面臨的問題,我國如以加入TPP為重要目標,除應該進行一般性的公共諮詢與溝通外,更應針對不同產業別、議題別進行細部的影響評估與研擬因應或配套措施。依此精神,我國加入TPP不只攸關產業的利益與發展,更涉及勞工、環境、消費、健康、醫療、文化、教育、性別等層面;不只中央部會與大型產業必須知道TPP內容而有所因應,地方政府與中小企業亦應了解與其所涉業務或利益、義務。目前的看守內閣在積極推動與TPP有關之法規檢視與修法外,應該提供新政府完整的過去進行產業溝通及宣導的民意趨向,以協助新政府辨識重要的「利害關係人」與盤點未來談判的問題所在。


  歐巴馬政府強力主導TPP,與其他國家談判對手交鋒的強勢作為,在國內亦大肆宣傳,頻繁舉行公聽會等,是否能獲國內民意肯定仍屬未定,豈非情何以堪?美國的實例值得我國新政府與舊政府警惕。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