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思于院士 憂中經院

  于宗先院士有「國寶級經濟學家」的美譽,可說一生憂國憂民,為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竭智盡慮,其中尤以無私奉獻兩大智庫,影響最為深遠。早年主持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承先啟後,樹立學術權威,成為國內經濟學界基礎研究之重鎮。1980年受命籌建中華經濟研究院,先後擔任副院長、院長,領導同仁並扮演經濟政策形成的主要建言角色,將智庫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1996年退休後仍續任中經院顧問,勞心勞力、至死不渝。

  然而世事無常,于院士一手創立的中經院,卻留給他最大的牽掛與遺憾。由於產權歸屬問題,竟然引發這個主要智庫與最高學府台大之間的爭議。為此,于院士曾在多篇文獻中,翔實敘明該院如何籌建、如何籌錢、如何覓地、買地、如何規劃並興建大樓、如何招募及培育人力,乃至為何以台大名義購地、建樓,都一一交代清楚。識者皆以為:中經院勝券在握。

  誰知纏訟6年,就在去(2018)年11月15日,也就是于院士臥病,無法行動、言語之際,台灣最高法院終於判決:中經院房舍應歸還台大。亦即中經院敗訴。此後,中經院必須每年支付台大巨額租金,否則就必須另起爐灶,或買或租,或另覓適當地點重建研究大樓。這個晴天霹靂,眾皆不忍稟告于院士。不過,于院士若地下有知,對於本案逆轉結果必然頓足、氣憤不已。

  原來,中經院經1年籌備,於1981年順利創立,在蔣碩傑院長與于宗先副院長聯手領導下,風生水起,很快成為國際知名的「自由經濟重鎮」。不料,隨著內外在環境條件惡化,在于院士退休前,中經院的運作已出現難題。2011年7月,欣逢中經院成立30周年,于院士特別在《經濟前瞻》發表〈感念創院先輩,肆應今後變局〉專文,語重心長指出:

——在1981至1990年的前10年,為中經院的黃金時代,「由於利率較高,中經院的經費無虞,在當時所需要的引進及培訓具博士學位的研究人才,同時研究設備要完備。到了1990年代初,以上兩個目的都達成了。當時中經院合格的經濟人才最多,凡在外國學成返國服務的都想進中經院工作。」

——「到了1990年代後半期,已經到利息收入愈來愈少,既不能擴充規模,連維持現狀都有了問題,於是便開始接受政府的委託研究計畫。」

——「如果政府有眼光,每年一筆款,讓中經院作長期性的研究,一方面可提高政府經濟決策的品質。另方面可留住這些訓練有素的經濟團隊。但是政府卻沒有這種認識,讓中經院自生自滅。」

——「到2000年代,中經院的經費拮据已暴露出來,利息收入距經費支出愈來愈大。為了生存,一方面削減每年的待遇,另方面因留不住專業人才,只有忍痛看他們紛紛離去。」

  的確,中經院建立10年之後,由於經費日益短絀,開始承辦執政當局委託計畫,難免受到干預、影響。幸經于院士及後繼者的努力,全院同仁依然在坎坷中艱苦奮鬥了20年。

  前引專文中,老園丁于院士除了感慨時移勢易,特別感謝中經院歷任主持者堅守立場、苦撐困局,以及力抗外力干預的勇氣,同時緬懷創院前輩所秉持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他更叮囑大家:應戰戰兢兢,維護中經院所傳承的精神資產,繼續發揚光大。

  不料該專文發表不久,于院士就因摔傷、行動不便,臥病在床,於2019年8月3日溘然長逝。此時此刻,中經院卻正面臨失去房舍、幾將一無所有的空前艱難困境。如何維護中經院的精神資產,繼續發揚光大,還須于院士身後有靈,魂兮歸來,指點迷津。

  走筆至此,孔尚任《桃花扇》名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頓時在耳邊響起……。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