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只是美中對抗的喘氣時間

  美中貿易談判達成協議,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宣稱雙方達成具實質性的第一階段協議,而且對農民有交代,更是美國偉大的勝利,不過事實可能並非川普所言那樣樂觀。

  因為根據川普過去的紀錄,未來只要中國大陸不順其意,有可能再度變卦。特別是川普習慣在國際會議場合與中方握手和解,之後翻臉恢復甚至加碼制裁措施,前2次G20峰會即為例證,所以即使雙方預計在11月APEC領袖峰會簽署協議,未來變數仍多。

  川普不再堅持美中貿易協議必須一次全部到位,顯然是有時間壓力,以階段性協議來換取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採購,以安撫農業州的選民。但中國此種放煙火式的短期採購難以持續,無法解決貿易長期失衡問題。

  此次協議美國只承諾不追加關稅,並未撤除原先對由中國進口約4000億美元產品加徵的關稅,中國也未取消對由美國進口約1400億美元產品的額外關稅。關稅問題不解決,美中貿易戰就不會畫下句點。特別是美國原先宣稱在12月15日對由中國進口的手機、筆電課徵15%額外關稅,將由未來談判解決,對於在大陸替國際品牌代工生產的台商,陰影仍未消散。

  其次,美國最在意的智慧財產權保障、政府補貼、服務業市場開放等關鍵問題,能否在未來有所突破,攸關協議能否到位。匯率問題也是觀察重點,8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7之後,美國立刻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名單,引發中國不滿。雖然美國宣稱此次在匯率議題也有進展,但只要中國仍在匯率操縱國名單內,就會是雙方再次爆發經貿衝突的導火線。

  美、中雖然宣稱達成協議,但美國最近不斷將非經濟因素,例如香港動盪以及中國違反人權,與經貿談判掛勾,被中國視為干涉內政,也會使美中貿易協議的前景更加混沌不明。

  事實上,經貿問題只是美中對抗其中的一環。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認為中國的擴張會侵蝕美國競爭力,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相較於冷戰時期的前蘇聯經濟實力弱,以及1980年代美日經貿摩擦時,日本還需仰賴美國的安全保障,如今的中國不但GDP已是美國的2/3,在軍事力量上對美國造成威脅,在國際政治上更時常與美國唱反調。

  中國更藉由「中國夢」來實現其民族主義,推動宏觀經濟戰略,例如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以擴充國際影響力,使美國備感壓力。防堵中國已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所以只要中國威脅不除,未來美中對抗仍會持續且是全面性的。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