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家觀點/改革開放40年後的中國大陸

  今年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雖然大陸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超日追美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但是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大陸提出什麼解方,台灣應該深入觀察與徹底了解。

  大陸目前正在執行的十三五計畫(2016-2020),正是大陸解決陳痾,並推動經濟轉型重要方針。除了由出口擴張改為內需推動發展模式外,解決區域發展不均;並由追求量的成長提升到質的精進。特別強調產業的科技含量,優化產業結構,以創新驅動成長,而「中國製造2025」正是大陸由經濟大國躍升為全球科技強國的催化劑。

  然而美中貿易戰打亂了中國大陸的布局,大陸原有許多加工出口型的外資企業,在美國不斷加碼提高對大陸關稅下,正在加速撤離,使得大陸經濟受到衝擊。今年第1季大陸經濟成長率為6.4%,第2季更掉到6.2%,為近30年來最低水準。而且這些數據還是被質疑有灌水之嫌,換言之,大陸經濟正面臨內外重大挑戰,必須以短期提振經濟的措施,來填補出口下滑及企業出走的缺口。

  另外美國以切斷供應鏈的方式,來圍堵中國大陸企業,使得中方被迫加速強化自主研發創新,以重組被美國強勢拆解的供應鏈。中國大陸也深信即使未來與美國達成協議,貿易戰休兵;但是美中經濟脫勾(decoupling),分道揚鑣已不可免,美中經濟長期對抗已經成為定局。

  美中對抗基本上就是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糾葛。「兩個100年」是習近平提出具體實踐中國夢的路徑。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在2049年中共建政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美國夢則是川普由「美國再次偉大」到「美國繼續偉大」的具體實踐。兩強相爭必然會產生扞格。

  特別是2021年是習近平第一個十年任期的後半,大陸必須要使經濟維持高檔,才有可能達到小康社會。基於此,大陸對於十三五計劃的微調,以及未來十四五計劃(2021-2025)的設計,都必須將美中經濟衝突因素納入考量。

  在美國強大壓力下,大陸過去利用市場強迫換技術,以國家之力扶植重點產業的做法,必須大幅改弦易轍。未來大陸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範,「中國製造2025」必須有所節制;也要降低政府資源挹助及干預,加速推動「國退民進」,甚至必需在配合美國的規定來發展產業。

  大陸了解以目前自身經濟科技實力,仍無法與美抗衡,長期與美國交惡必會受到重大損害。所以大陸雖然一再宣稱談判立埸不變,但態度已經軟化,未來中國大陸可能做一些讓步使美國接受。

  美中貿易戰下,有些國家雖然配合美國,加入防制大陸的行列,但另一方面仍積極調整在大陸的布局,避免失掉先機。雖然不需要立即選邊站,但至少需槓桿於美中兩經濟強權下。

  台灣目前也在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除了內部要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外,對外除了對由大陸回流台灣的台商,提供必要的措施外;也應針對由中國大陸移往其他國家的台商,加強其與台灣連結,以打造新的供應鏈。更應對由其他地區回流台灣的台商,提供完整的協助措施,如此才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將海外台商及台灣有系統地串連。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19-10-01 01:23經濟日報 劉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