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徐遵慈:東協經濟體成立 我無對策


  東南亞國家協會10國在歷經漫漫整合之路後,宣布已在2015年底達成建立共同體的目標,2016年1月1日起將以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新面貌上路。AEC擁有6.3億人口,為全球第三大市場與勞動力來源;2013年排名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因應東協整合邁入新局,全球各主要國家紛紛宣布其東協政策。


  東協在1992年建立「東協自由貿易區」,歷經23年後成立AEC,細數東協整合歷程,最直接的成績便是10國間互相調降關稅,迄今除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4個較後進的會員少數產品尚未完成降稅外,可謂已落實建立零關稅的單一市場目標;不過,在其他領域如服務業與投資自由化、撤除非關稅障礙等,則進展遲緩。


  東協經濟整合至今最重要的成就,應屬東協產業在貿易與投資障礙撤除後逐漸壯大,尤其是東協致力打造的電子、汽機車與紡織成衣業,已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持續吸引更多外資投入當地製造行列。隨著中國大陸生產成本飆升及投資環境惡化,東協國家可望承接中國大陸過去扮演的「世界工廠」角色。


  面對東協崛起,歐美與亞洲國家紛紛研擬應對政策,如中、日、韓、印度等國,透過加強貿易、投資及提供各種援助計畫,提升與東協關係,未來均可望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16年完成談判後,成為東協更重要的經貿盟友。美國則透過亞洲再平衡策略及建立美國──東協高峰會議等機制,擴大對東協的影響力,未來並可望繼續邀請東協國家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AEC成立雖對我國提供莫大商機,但更多嚴峻挑戰。例如,過去以來因東協內部降稅及建立產業鏈關係,以致我對東協出口備感艱辛。2014年我對印尼、菲律賓、泰國3國出口出現負成長,今年前10個月我對東協出口衰退擴大到10國,較去年同期遽減13.6%。更應警惕者,我廠商近年爭相赴東協投資,除大型廠商陸續斥重金外,中小企業更紛紛出走,形成新一波出走潮。


  相較於中、日、韓對東協的積極政策,我國對東協或有零星拓展市場或加強交流的措施,但實無法看出完整規畫之藍圖。舉例來說,東協近年對服務業如工程建設、醫療保健、運輸物流等需求日增,我業者對東協服務業出口卻在欠缺政府政策支持下,只能單打獨鬥,各憑本事。


  另外,我政府近年以財政困難及對外援助政策調整為由,對東協國家已鮮少提供政策性貸款或其他援助計畫,在各國以援外政策搭配貿易推廣的作法下,我國在東協的能見度日低,東協年輕的新生代恐已不復記得1980年代起台商在東南亞打拚創業,帶動當地經濟的印象。


  未來東協將持續提供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政府應帶領企業,全面提升與東協經貿關係。明年1月選舉在即,不同政黨候選人有責任提出因應東協崛起的政策規畫藍圖,開創台灣與東協經貿關係的新格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