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呷緊弄破碗


  據報載,兩岸貨貿協議原本打算在今年年底前達陣,不過,雙方對產業項目、關稅配額、稅率及調適期等四大議題陷入拉鋸。據了解,陸方以兩岸貿易額須正常化,台灣則以「開放工業,保留農業」為底線因應,冀望12月下旬會有較好的進展,究竟陸方要求我開放經貿正常化是否為合理要求,或者不利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嘗試加以分析。


  首先,陸方執著經貿正常化,認為台灣必須對等開放,理論上說得過去。不過,兩岸在加入WTO成為會員時,即以特殊情況互相對待,一旦大陸苦苦相逼,雖然取得對大陸不算太大的利益,卻牴觸了長期以來中國大陸不願落入「國與國談判」的處境,而且坐實兩岸之間係國家對國家的關係。


  其次,兩岸的規模有相當大的差距,大陸人口是台灣的50倍以上,GDP也有15倍以上的差距。以金融業為例,大陸的農民銀行從業人員有50~60萬人之多,台灣所有證券金融保險從業人員也只有70多萬人,大陸一家銀行的規模就抵得上台灣銀行業的總和。尤其是大陸目前以「三中一青」為攏絡對象,試想一旦大幅開放對中南部的傳統產業、農業的衝擊不言可喻,可能遭致相關從業人員的抗議,反而得不償失,「呷緊弄破碗」。


  再者,兩岸ECFA成效不佳,問題出在早收清單只有區區的267項產品,ECFA真正的牛肉係在貨品貿易將近1萬項產品的關稅減讓,透過貨貿協議品項的適度妥協,讓台灣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青年人有感,產生示範效果,後續的服貿協議簽署才有指標意義,對兩岸長期的經濟合作反而更加有利。


  此外,馬習會之後,貨貿協議一開始談判相當順利,讓各方有所期待,認為馬習會在「一中原則,各自表述」的原則下,有利兩岸更深入的各方面合作,且為下一波的政治人物設下了良好互動模式及典範,並表明了兩岸領導人可以透過熱線解決重大爭議。一旦貨貿協議破功,馬習會的宣示意義及未來兩岸的互動模式,不就船過水無痕,一切盡付流水?


  展望未來,執著於兩岸經貿的正常化,讓ECFA貨貿協議一再拖延時日,將喪失商機,且使企業、民眾無感。依筆者之見,讓服貿、貨貿協議加速通過,促使兩岸人流、物流、金流等經貿關係更加密切,避開台獨的走向,再決定台灣的未來,應是大陸希望的結果。在「兩岸一家親」的堂皇名詞下,卻缺乏操作機制,聽任事務官執著於經貿正常化,拚個你死我活、魚死網破。如此,將使台灣民眾及企業對大陸更加疏離,「呷緊弄破碗」,反而不利兩岸的長期合作關係及進一步的發展。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