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名家觀點》十三五發功 首重保增長


  中共第18屆五中全會聚焦於2016-2020年的「十三五規畫」建議內容,其重要目標是於2020年前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毛額(GDP)較2010年「翻一番」(倍增)。


  同時針對當前發展和未來願景,規畫出十個任務。依序為:保持經濟成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等。


  展望未來全球局勢發展,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仍須對應先進國家量化寬鬆(QE)政策助長資產泡沫化,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上揚,波及實體經濟穩定。加上全球人口加速老化、貧富不均加劇,以及投資依舊不足等問題,預期全球總合需求偏弱。


  同樣地,中國亦面臨經濟與出口趨緩的問題,進入所謂「新常態」,更存在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除人口加速老化趨勢外,中國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其勞動力的持續下降,自2012年起其國內15至59歲勞動人口即逐年減少。加上代表國內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多年來始終高於0.4的「警戒線」,反映其收入分配不均現象,一旦惡化恐易招致社會階層對立。


  另外,中國債務快速增加,尤其集中於房地產行業,債務總額已達其GDP的236%,影子銀行體系快速成長及地方政府的隱性貸款,再加上環境汙染等問題,皆是目前中國內部的發展隱憂與風險。


  上述問題的解決均將成為十三五規畫重要任務。在經濟方面,首先,確保經濟成長為第一要務,要實現中國大陸2020年GDP比2010年翻倍的目標,年均成長速度應維持在7%(6.6%至7.4%以上)。另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須轉向提升內需消費比重,尤其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來驅動經濟成長。


  就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方面,中國現已發布《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將重點置於製造升級與訊息經濟。策略上以「創新」作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經濟體系的發展模式,相關產業包含消費性電子和周邊服務,如運輸物流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大陸汙染嚴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被首度寫入五年規畫中。除對應提升環保外,中國大陸也同時發展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在平衡區域協調發展上,則以「一帶一路」周邊沿線國家基礎建設、「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三大國家戰略為基礎,打造國家區域現代化治理,同時與國際貿易銜接體系、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在改善所得分配等社會發展方面,中國大陸欲以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來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扶貧開發,藉以縮小貧富、城鄉以及區域發展差距,進而保障和改善民生。


  由於十三五規畫預期對中國產業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研判主要效益將落在強化其「國家治理」效能,有助促進中國經濟社會更均衡發展,也成為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