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反制大陸搶才 政府站出來


  最近南亞科技前總經理高啓全跳槽大陸清華紫光,此一指標性的半導體教父級人才出走,引發各方震撼。大陸挖角人才行之有年,從早期的個案方式、中階主管,演變到今天的整批、指標性人物,政府不能再等閒視之,尤其在大陸崛起,科技、醫療、高階服務業需人孔急之際,對台灣各行各業展開全面性挖角,台灣除了被動式的坐困愁城外,主動積極因應,才是正辦。


  為了扭轉不利局勢,政府近來展開積極作為,如最近修法的「產業創新條例」即有相當的變革,包括:分紅配股緩課、技術入股緩課、投資研發抵減、產學合作門檻放寬等。其中,分紅配股緩課目的在於降低人才在公司配股必須馬上繳稅,降低持有股票動機及和公司長期打拚的機會。


  過去員工分紅以股票面值課稅,使公司股票與員工的薪資建立正向連結,成為留住、招攬人才的重要工具。如今在公平正義考量下,針對分紅股票收入市價課徵,且分紅配股後馬上必須賣股繳稅,造成員工的財務負擔及缺乏長期持股和公司一起成長的誘因,也導致人才流失的困境。如今修法使員工分紅費用可以延緩五年課徵,使其有更高願意持有股票與公司一起奮鬥,對企業舒緩人才流失有正面的意義。第二,技術入股緩課的目的在於,學校教授得以利用其智慧財產權或技術入股,參與企業經營。且分紅收入可以緩課,也能減輕售股的壓力,增加創作人收取股票的意願,有助於產學合作。


  第三,員工人才培訓得以享受投資抵減獎勵,使企業有誘因加強對員工的訓練,有利員工生涯規劃,及更有意願留在公司打拚。第四,放寬公立大學具研發能力學者投身產業的門檻,有助於學術成果的產業化與商品化,也有利產業的升級轉型。


  除了薪水高低外,產業發展前景也對留才、攬才相當重要,因此,產業結構轉型的努力不可輕忽。政府除「產業升級行動方案」外,也積極推動「生產力4.0計畫」,一方面整合供應鏈,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透過巨量資料(Big Data)掌握客戶需求,強化製造、服務及農業的競爭優勢。在產業具競爭優勢及前景可期下,自然可以留住人才。


  再者,最近若干新興領域如物聯網、機器人、雲端運算、巨量資料等方興未艾。除配置更多資源,加強產學合作外,在技術源頭的矽谷、東京設立辦公室,一來可掌握商機,二來亦可接軌國際,取得技術,並可伺機網羅海外人才。若能如此,將有利於產業的快速崛起,對人才的留用及海外人才的延攬,更具吸引力。


  新加坡在吸引外資上,除環境建構、租稅優惠外,也網羅或培訓特定領域的先進人才,有利於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透過Contact Singapore ,在海外透過各種網絡網羅人才。此一做法有助於彌補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並積極尋求新產業所需人才,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產業有前景,薪資可漲升,才有機會留住及網羅人才。為了因應大陸的人才磁吸,除了「產創條例」的人才分紅配股、技術入股、產學合作等租稅誘因外,政府更應協助產業積極升級轉型,以及發展新興產業,塑造產業的美好願景,才能積極挽留人才。


  鑑此,政府主動出擊,透過結構轉型、留才攬才誘因的多方面配合,使人才的流失得以止血。更積極而言,才能發揮延攬高階人才、參與台灣經濟發展,創造另一波成長契機的效果目標。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5-10-28/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