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名家觀點》創新服務模式 培育輸出亮點


  台灣為海島型淺碟經濟,主要依賴出口驅動成長,深受國際經濟榮枯影響。但以去(2014)年來看,民間消費內需占國內生產毛額(GDP)達53%左右,顯示在國際經濟持續低迷下,擴大民間消費可成為穩定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我國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休閒與文化、教育、餐廳及旅館等服務消費項目,占民間消費比重由1981年的29.8%逐漸擴大到2014年的42.0%,反映出國人對於服務消費需求的快速成長,已逐漸成為民間消費的重要內涵,更重要的是,透過國人內在衍生的服務需求,可有效轉化為創新型服務模式,成為活化經濟的新興能量。


  深入而言,服務消費的內涵本身是一種「生活產業」,是以家庭或個人為核心,考量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生活需要,進而形成地方(同城)生活圈,也因此具有濃厚的區域性消費特色。這種高度在地化發展趨勢,有助於發展相對應的創新商業服務模式,藉以滿足城鄉消費者在所得與年齡差異下,對於服務消費的多元化需求。


  服務消費模式的創新,一方面可由在地文化與特色自然形成,一方面亦可由政策引導或鼓勵生成。例如可由建立「永續消費」為主題或強化「業態融合」這兩方面著手。


  其中,以永續消費意識為主軸重塑服務消費的需求模式,作法包括推廣永續消費思維,鼓勵企業重新設計產品與服務;納入永續經營的概念,訴求資源節約並創造出新的附加價值。同時亦可結合網路分享消費經驗,創造或增加消費的透明度及參與度。具體而言,提升目標市場消費者對產品永續維護的認同與支持,進而形成產銷共同創新的機制,形塑台灣產品與永續消費(如:節能減碳、綠色優質)鏈結的品牌價值,進而提升整體附加價值。


  另就強化服務消費新業態的融合而言,主要在於應對服務業的多元化與個人化需求,必須奠基於企業間價值鏈的分化與融合,以及跨產業的異業整合能力,尤其應該運用我國優勢資訊科技與文化內涵,創造新型服務業態,例如共享經濟、股權式群眾募資平台等,均是符合消費潮流且有助多元化業態創新的重要策略。


  此外,提振服務消費內需最後亦應考慮,如何在長期下轉化為提升服務輸出的潛能。其關鍵在如何將消費服務系統化與標準化,將服務提供者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使之得以在異地產生可複製性(duplication)的效果。短期作法可藉由打造重要地區生活圈的特殊亮點,吸引觀光客來台體驗,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也形成海外輸出的展示平台。


  近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同步下修對全球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今、明兩年分別為3.1%與3.6%,經濟下滑風險加大。面對景氣寒冬,提振我國消費服務內需作為,不單有穩定經濟成長功能,亦有關照在地生活需求與促進產業創新,同時培育我國未來服務輸出的亮點。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2015-10-1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