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助台商投資新興產業


  台灣的出口已連續6個月衰退,投資動能不足,引發國人憂心。為此,行政院正在研擬「經濟強化措施」。不過,此次經濟低迷,夾雜著全球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希臘債務危機、大陸經濟的下修等景氣循環性因素,以及投資動能不足、出口市場與產品的過度集中、紅色供應鏈崛起等結構調整因素,因應上較為棘手。


  行政院研擬中的措施,內容包括短中期的擴大出口、強化投資動能,與中長期的產業結構轉型。其中,籌設主權基金和併購基金,以強化投資,以及鼓勵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和銀髮事業的措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在政府財政拮据的當下,唯有整合資源,善用新的金融工具,以及法規鬆綁與自由化的努力,才能賦予台灣經濟新的動能。


  除了上述的藥方之外,為解決台灣投資動能不足的問題,筆者建議,政府可針對在大陸各領域獲利較佳的台商,為他們量身訂做,邀請其回台投資物聯網、雲端、巨量資料等新領域。由於上述嶄新領域必需有新的資金及人才投入,因此同時應有配套措施,包括新金融工具(例如主權基金)的投入,各大專院校的人才培育與延攬海外高階人力等,在足夠的配套下,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應會有相當的機會。此外,邀請具華僑背景的海外大廠高階主管來台投資新興產業,機率也相對較高。


  政府對科技領域的投資應適度重新配置資源,引導部分有意願、有創新能力的廠商投入物聯網、雲端、巨量資料領域,並釋放部分資源投入軟體、平台,使台灣得以軟硬整合,不致在新興領域上缺席。


  在新興領域上,生物科技結合電子資訊投入農業生技、醫藥與醫療器材及健康照護產業,已成為新的世界潮流,具有龐大潛力,台灣朝新興產業發展,也可以平衡國內產業過度集中電子資訊業的風險,值得政府正視。


  台灣希望拓銷出口、產業結構轉型,這都需要預算、人才的投入,因此,資源分配須重新調整,並搭配法規的鬆綁和自由化,再加上創投基金、私募基金等新金融工具的應用,方能促使台灣產業快速轉骨,使台灣經濟破繭而出。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8/時論廣場 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