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儷容:《專家傳真》人民幣重貶危及大陸內需與金融穩定


  任一國家貨幣之重貶或大升皆是雙面刃,當貶值對出口有利時,亦必傷及進口。近日人民幣大貶雖有助於其出口,但因貶值會導致進口原物料漲價,大陸進口商將面臨考驗。更嚴峻者,正如大陸食品大廠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所言,業者為了自救,削價競爭,「上面漲價漲不上去、下面成本又墊高」,此勢必重創大陸經營內需市場之業者。由於大陸內需占其整體經濟份額相當大:如消費占約其GDP之五成,投資亦占四成以上,在此種情形下,是否危及其內需之穩定,誠屬不可輕忽之嚴重議題。


  在全球景氣低迷---尤其是大陸出口第一大去處歐洲,仍陷在希臘債務泥淖中---之現況下,人民幣貶值是否能夠有效提振其出口,仍是存疑。在過往多年來,大陸中央透過維持強勢人民幣,除支撐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外,更意欲達成一重要目標:藉著升值降低進口物價,提高大陸境內消費,並擺脫廉價製造標籤,展開經濟轉型。可是事實上,大陸脆弱之內需卻可自其生產者價格已連續達第40個月負成長,看出端倪。雖說其七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與去年同比上漲1.6%,創去年十月後新高,但主因在於豬肉價格狂飆;而其當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與去年同比之跌幅,更進一步擴大至5.4%,產能過剩問題未見改善,通縮形勢依舊嚴峻。


  更有甚者,在此必須提出警告的是:原先因人民幣釘住強勢貨幣美元,故顯強勢,有利於其將過剩產能往國外輸出(即對外直接投資);惟一旦人民幣大幅貶值,即將影響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力道,此一產能出口也必將受阻,對大陸國內已經相當嚴峻之產能過剩問題,勢必雪上加霜。


  據大陸商務部資料顯示,今年1-6月,大陸總計對全球147個國家/地區的401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投資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其中,對香港、東協、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日本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占大陸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8.2%;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之直接投資金額,則達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若沒了這些對外直接投資,大陸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必將更趨嚴重。


  大陸實體經濟不佳也就罷了,擔心的是實體經濟波及金融穩定,而引爆系統性風險。


  在大陸,絕大部分的金融資源係通過銀行中介進行配置,在此種金融結構下,大陸企業的負債率必然高懸。事實上,大陸企業債務佔GDP比率已從2011年的108%上升至2012年的130%,創15年新高。與一般先進經濟體之企業負債比率--約50%至70%--相比,大陸企業負債比達其2倍之多。其中,不動產產業與產能過剩的產業(如造船、煤、鐵 水泥等)的槓桿比率在近年更是快速攀升。


  糟糕的是,2007年金融危機後大陸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挹注資金到市場,而眾所皆知者,銀行多貸放給有政府擔保的國有企業,但許多國有企業不務正業,多將資金透過銀行借給其他的資金需求者,亦即從事所謂的委託貸款,此乃大陸影子銀行中的最大宗項目。委託貸款之中介銀行僅收取手續費,最終違約風險承擔者仍為國有企業。可見,國有企業在金融市場中既是大債主又是大金主,為大陸金融資金鏈之重中之重。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若未來大陸爆發金融危機,產能過剩之國企必將扮演關鍵角色;而貶值拖垮內需效應將透過產能過剩之國企資金鏈,威脅大陸金融穩定。


作者:王儷容/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政經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