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低薪問題出在服務業


  這幾年來,年輕人低薪已成為社會問題,22K成為朗朗上口的名詞。持平而言,22K並不意味年輕人真的只有拿2萬2千元的月薪,它只是年輕人不滿意薪水太低的代名詞而已。因此,欲解決低薪問題,必須先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目前社會普遍認為台灣的薪資太低,應歸咎於製造業外移。由於國內土地、勞力成本高,故自1990年代後,企業大舉投資大陸、東南亞,產業大舉外移,工作機會也跟著流失。但事實上,台灣製造業在海外生產比重在2004年已達40%,2014提高52%左右,10年來,每年只增加一個百分點左右,並不算高,意味著台灣製造業絕大部分已在2004年前外移,之後10年外移的比重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台灣近10年來專上教育投資比率太高,專上青年多數不願意從事製造業,故即使想將製造業留在台灣,也會產生缺工問題。


  就服務業而言,零售批發、餐飲物流、教育服務、人力支援等服務業的平均薪資皆不高。因為,台灣服務業規模太小,進入障礙不高,商業模式不夠精緻,因此,需要的人才以會計、廚師、總機、行政人員及一線的銷售人員為主,人力需求低階,薪水自然高不起來。


  而加深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台灣近10年來專上教育人力過度投資,專上學生畢業後多數不願意投入製造業,寧願投入服務業,致服務業人才過度供給,薪水自然拉不上來,也是年輕人低薪困境的主因。


  了解了服務業規模小,高階人力需求少是台灣薪資水準偏低的主因後,除鼓勵年輕人投身具發展潛力、具生涯規畫的製造業外,展望未來,透過國際化,或引進觀光客擴大內需,提升高階人力需求,才能突破經濟的泥淖。


  因此,東協、大陸市場相當重要,東協與華僑、僑生、外勞、外配是具潛力市場,消費水準也在攀升之中,但語言、文化和台灣不同,故多數服務業國際化的首選仍在大陸,韓國和大陸簽署陸韓貿易協定的目標即在於大陸13億人口可以吸納韓流、文創、工商、電商等服務業的產品及壯大競爭力。因此,台灣利用大陸、東南亞市場壯大服務業,來擴大對高階人力需求,年輕人才有高薪機會。


  當然配套必須妥善規畫,包括服務業輸出結合客製化訓練,讓台灣年輕人也可以搭上國際化列車。因為根據調查,目前有2成左右年輕人願意前往大陸發展。因此,如果7-11、王品、85度C等企業前往大陸、東南亞投資時,可以由教育部、勞動部和業者簽約,補助其在台灣客製化訓練,而條件在於將受訓合格的年輕人送至海外擔任儲備幹部,使其搭上企業國際化投資的列車。同時,設計使在地食材、設備也搭上企業海外投資熱潮而得以出口,台灣的服務業才有未來,青年人才可以突破低薪的夢魘。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