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台商轉型升級 速度決定命運


  立法院15日即將開議,兩岸租稅協議若順利過關,預計將自2016年1月1日起適用。該協議除了替企業減輕租稅負擔外,亦有助於兩岸經貿正常化。但近年來,台商於中國大陸所享有的特殊優惠已日漸減少,未來須回歸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因此往後我方應爭取台商參與大陸的創新研發聯盟或產業試點機制,會比爭取優惠待遇更為務實。


  近期「紅色供應鏈」的衝擊備受國人矚目。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大陸進口零組件占其出口比重,從1993年高峰的60%,到2012年已下降到35%,進口替代效果顯著。「紅色供應鏈」成形恐已成事實,台灣長期作為歐美日電子產業重要夥伴的地位正被挑戰。然平心而論,台商角色的被迫取代,乃至於重創台灣出口表現,恐不應單純歸究對岸的惡性競爭與刻意模仿,最根本的問題仍在於台商與台灣產業的進步升級步伐過於緩慢所致。


  目前中國大陸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之際,預期可帶動新一波內需成長動能,成為台商向服務業發展與經營品牌轉型的良好契機,也意味著未來目標市場上,台商將轉向外銷與當地市場經營並重,甚至以當地市場為主。就促進台商轉型升級策略而言,政府不宜單就製造業生產規模或貿易模式進行輔導,宜就滿足市場需求提升附加價值為主。


  過去台灣長期鼓勵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思維多側重以供給面為主。但未來因應服務業發展,多元化市場需求的掌握能力可能更為關鍵,我國應投入亞洲消費市場研究,協助開發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轉變偏好低價搶單的策略,彰顯廠商關鍵優勢,如客製化服務,促成系統整合能量。


  此刻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是大陸國家整體發展新戰略,台商必須在大陸主導區域乃至於全球經貿遊戲規則中,尋求差異化與利基優勢。過去台商偏好扮演各國廠商的合作夥伴,透過與陸企合作,有助於接取中國內需市場商機。但為因應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台商唯有快速轉型升級,才能突出本身的合作價值。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