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再見,「美麗境界」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美國天才數學家納許(John Nash)5月23日因車禍過世,消息傳出舉世震驚。


  納許是以1950年22歲時完成的「賽局理論」論文,提出了「納許均衡」,奠定了不合作賽局的理論基礎。40多年後到1994年獲頒諾貝爾獎,可見其創作的原創性及其貢獻。


  賽局理論經過半世紀的艱苦演化,才成為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的主流,最主要的是合作和不合作賽局理論之間的消長。合作賽局依參賽者間形成的約定來分配利得,不合作賽局只允許個人的自利動機決定結果,任何約定一旦違反自利動機便無法維持下去。


  經過長時間的嘗試,不合作賽局理論在社會科學中應用愈來愈廣,到60和70年代又推展出動態和不完全訊息下的賽局分析架構,諸如寡佔、獨賣、談判等經濟議題,或者投票、限武、制憲等政治議題,都立基於納許提出的分析架構,行家都公認:納許均衡是賽局中應用最廣的均衡觀念。賽局理論已成為顯學,由2005年和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密集的頒給四位賽局大師,可見一斑。


  納許之舉世聞名,源於1998年出版的一本書和2002年推出的一部電影,書名和電影片名都同樣是《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經濟學家兼專欄作家、經濟記者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對納許的一生做廣泛而深入的查訪,並對納許的學術成就做了行家的報導,將這位30歲左右罹患精神分裂症,脫離俗世二十多年的數學天才之際遇作了精采動人的描述,使該書無論在人性的高度、知識的深度,以及文采的豐富度都是少見的傑作。改編成電影後,經由奧斯卡影帝羅素克洛的詮釋,讓人對天才和瘋狂的孤寂感受良深。


  「不合作賽局理論」對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或者說是追求自利的,而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賽局理論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間如何進行策略選擇,也是研究競爭的邏輯和規律的數學分支。一般人所了解的賽局理論的經典故事「囚犯的困境」,說明了不合作賽局及其均衡結果的成立。


  「納許均衡」挑戰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按照史密斯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私利與公益相調和的結果。但從「納許均衡」引出一個悖論:從利己出發,結果是損人不利己。兩個囚徒的命運就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納許均衡」提出的論斷實際上動搖了傳統經濟學的基石。不合作賽局均衡在現實中要比合作普遍,主因是人們相互間缺乏信任和透明度,以及人的私心作梗。


  賽局理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表現無所不在,但絕非萬全之策,天時地利以及許多非人類的因素無法含括在內。面對極權社會,如缺乏法治、信譽和透明度的北韓和中共,賽局理論的局限尤為明顯。真正解決人類各項問題不應只考慮政治或經濟上的獲利策略,也應兼顧個體利益以外的社會義務,並遵循一定的倫理道德。這也是在哀悼納許之際應有的省思!


作者: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