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信宏:《觀念平台》人才.舞台.夢相隨


  日前政大教授童振源在報紙上撰文,再度呼籲:國際人才競爭,台灣續往下掉。在同一時間,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盧超群也拋出一個建議:201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達2.2兆元,較2013年成長17%,已是全球坐二望一,僅次美國;未來若能積極培育類似好萊塢電影的台灣半導體聚落(TaiSemiWood),將可吸引全球人才來台,帶動台灣半導體產值衝3兆元。串連這兩個想法的是施振榮先生所講的一句話:「台灣不缺人才,而是缺舞台。」


  幾年前我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台灣向中國大陸人才/人力流動局勢之轉變趨勢,大致以2000年代中期為分水嶺。在2000年代中期之前,台灣向中國大陸人才/人力流動大致與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所衍生的企業主、外派台幹、子女、應聘工作者有關,再加上零星的服務業者和農民。但是在2000年代中期之後,局勢出現轉變趨勢。除了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企業規模和產業範圍的擴大(由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如金融、文化、設計界、工程顧問、甚至於醫界),人才外流的「主動」因素提升,而且中國大陸本身的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更助長了這個趨勢。甚至於流向中國大陸人才/人力的類型逐漸擴大,由製造業(台商)、服務業(台商)、農業/農民、學研界人士、學生、白領/尋職者。尤其近年來,研界人士、學生、白領/尋職者等族群主動前往中國大陸應聘/尋職/就學的現象也趨於普遍。甚至於,目前企圖吸收台灣人才的國家已不限於中國大陸。


  政府也並非坐視不管,已提出各種延攬人才、競逐人才的方案,而且施政的層級已經提升到行政院。然而,我認為政策現況是:以相對弱勢(薪資、國際化環境)的籌碼,單只在制度面上突破(與國際拉齊),攬才、競逐人才的成效可能事倍功半。


  從總體經濟數據來看,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佔我國GDP比重一路下跌,從2000年的28.90%,跌到2012年的16.02%,而且從逐年的成長率來看,可明顯看出投資動能不足問題。同時,我國外人(含華僑)直接投資近三年(2012~2014)每年的規模,都只有約2007年相對高峰的三分之一。另外,不僅外人直接投資實行比率在下降,而且每件平均金額的規模也在縮小。這些投資相關數據反映出來的是我國在經濟場域上人才揮灑的「舞台」受限。


  經濟部曾提出台灣經濟發展的一種願景角色:「全球資源整合者」,標榜著:透過對全球產業網路的掌握與整合,快速因應變化迅速的消費需求,建立產業先進者的競爭優勢,並透過整合性服務的提供,使台灣成為特定服務的提供者。一般認為「全球資源整合者」是台灣產業目前最貼切或表現較突出的發展模式。但是,我認為台灣過去的「全球資源整合者」發展模式是「外向型」的;主要是在國際代工架構下配合品牌客戶的國際創新網絡布局和鏈結模式。反之,新加坡展現的是「內聚型」的「全球資源整合者」發展模式。透過大範圍的自由化,營造出國內外資本、技術與人才可盡情發揮的平台,進而進取鄰近更大規模的國際市場。同時,新加坡外人投資案的協商往往涉及引進人才,形成吸引外資與外籍人才正循環。事實上,一些大型的外資投資案在各國往往搭配著向國際徵才的舉動。


  在取材國際經驗時,智庫同儕也常提到韓國的一些案例,包括松島新都、Robot Land。尤其,Robot Land是韓國在機器人領域積極營造的一個新場域,目標是透過營建主題樂園(高科技娛樂)和研究園區(教育內涵)的混合體,創造一個具國際能見度的平台,作為相關產業發展的載體,具展示、觀光旅遊、研發與人才培訓功能。雖然Robot Land目前仍在興建中,但已鎖定特定的國際領導業者,以期這個場域成為國際合作的熱點。


  有同事曾提醒我,韓國的一些案例也有其誇大不實的地方,或是有企圖心卻落實程度有限。我的回應是:台灣如果缺乏作夢、築夢的能力與企圖心,我們如何說服年輕人和外籍人才跟我們在台灣一起奮鬥呢?築夢除了要有能力與企圖心,更要有執行力將「本夢比」如實地放大。


  在國際經濟領域,我們常講:很多廠商雖然沒有出口,但因全球化,已實質身處國際市場。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偏安」的心態,為自己選擇一個「小確幸」的發展路徑或模式,但是全球化也在以「舞台+夢」召喚我們的年輕人,台灣終將難以遺世獨立。要解這個問題,延攬、競逐人才的制度只是一個環節,在一些領域,我國或許需要有「人才.舞台.夢相隨」的政策設計與組合。


作者:陳信宏/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所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