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專家傳真》設法加入TPP/RCEP/AEC談判,但不能排除ECFA服貿、貨貿協議,多元並進為上 「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去年有兩篇探討台灣在亞太區域整合角色的重量級文章,其中一篇是由美國華爾街的社論─「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另一篇則由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William Wilson所撰「市場的解決是美國之台灣政策的核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前者指出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隔絕兩岸,祇會傷到自己,通過大陸的經貿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他認為加入區域整合及放寬投資限制加速經濟自由化與增進國內競爭力,台灣才能續保經濟優勢。後者則認為台灣在1990年代末期及2000年代以來,被排除在亞洲經濟整合之外,致使經濟成長動能減弱。但如果積極簽署ECFA服貿、貨貿協議,將很難避免經濟上過度依賴大陸,政治上更受其左右的風險。


  兩篇論文均肯定經濟自由化及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對台灣生存的重要性,不過,針對台灣區域整合,應齊頭並進或先國際化再和大陸談判的路徑則有不同觀點。就共通點而言,二文均指出台灣加速「經貿自由化」及加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在此一前提下,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以法規鬆綁、市場開放、經濟自由化為主軸,一方面塑造加入區域整合的條件,另一方面透過調整體質,加速產業升級,因應區域整合開放市場的衝擊,應是朝野的最大公約數。


  至於在區域整合的路徑上,加入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2015年上路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以及通過ECFA協議的多元並進模式一直是政府的既定目標。先進行TPP/RCEP/AEC談判,再洽簽ECFA相關協議有其風險。首先,TPP由美國主導,無政治因素干預,但農業、汽車開放,台灣並無共識。RCEP由中國大陸主導,AEC也很難排除大陸的因素。因此,華爾街日報也提及,「台灣不想依賴大陸,還須先穿透北京」。再者,陸韓自由貿易協定草約已簽署,對台灣的石化、面板、汽車零組件等產業輸往大陸將面臨衝擊,關係到數十萬就業機會及龐大出口市場。有鑑於此,多元並進,設法加入TPP/RCEP/AEC談判,但不能排除ECFA服貿、貨貿協議的談判,並在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的配套下通過協議,應該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至於台灣在簽署ECFA服貿、貨貿協議後,加深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的疑慮,是不少民眾的心頭鬱結,不過,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過去20年來,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大陸,將之視為廉價的代工基地,並享受出口成長、經濟熱絡的好處。不過,隨著大陸的「騰籠換鳥」強調自主創新、發展品牌通路,也排擠台灣製造商代工的機會。因此,未來政府除了持續兩岸產業合作談判外,應將更多資源擺在台灣具有主導產業規格、建立技術障礙的次產業,例如工具機、工業電腦、自行車、文創、中小型生技領域等,以及具有大陸、亞洲市場概念的 商業服務業等。


  至於在服務業上,台灣經濟對大陸的市場仍有不少成長空間,不會太過依賴。大陸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由以往的出口投資導向,逐步轉型為「擴大內需」的經濟型態。此一成長契機的也賦予了台灣服務業登陸卡位,透過大陸龐大的市場來協助台灣服務業脫胎換骨,並給予年輕人有機會搭上國際化列車,以及突破薪資成長停滯困境的絕佳機會。


  Wilson資深研究員敦促美方協助台灣加入TPP談判的建議至為良善,但這需要台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犧牲部份農業、汽車產業的企圖心與共識,才足以達成,同時,「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為了長遠的加入TPP目標,而放棄馬上可以洽簽的ECFA協議,是極其不智的。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