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從柯林頓到台北聯開宅


  台北市政府規劃部分捷運聯開宅做為公共住宅,引發聯開宅住戶接連傳出「階級門」、「貧富牆」的說法,坊間則出現譴責「歧視」的聲音,而那些受政府「照顧」的公共住宅租戶,恐怕每天將得飽受原住戶們的異樣眼神關愛,政府的美意對於當事人恐怕不一定有益。


  事件的癥結所在就是「房價」的升降,原住戶希望自己的房價愈來愈高,若政府打房政策奏效,價格停滯或甚至向下滑落,他們當然會心痛跳腳。此次台北市政府甫一宣布政策,就引來原住戶及房仲業的激烈抗議,看來這些地區的房價下滑可能是真的。


打擊特定地區房價


  純就打房讓價格下跌這個目的來說,北市府的政策應是有效的,對於未來能以較低價入住的租戶來說,似乎有實利,但或須接受原住戶的異樣眼光,利弊得失加總結果,只有當事人能有確定答案。不過,還是有一大批無法無力租到房屋者,而原住戶是受害者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這項政策只有些許打擊特定地區房價效果,但對原住戶不利,而受照顧的新租戶也不一定有利。


  這個事件讓我再想起10多年前美國總統柯林頓一則真實故事。柯林頓為了表現他與非裔美國人站在一起,2000年卸任後,決定把辦公室移到號稱為美國黑人首都的紐約市哈林區,但原本的好意卻招致反效果。


  2006年7月中旬,哈林區租屋委員會在一二五街發起抗議活動,數十名原本只須支付低房租的年老黑人房客,因為遭遇房租上漲的壓力,憤怒地群集柯林頓辦公室前。他們認為就是柯林頓搬來哈林區之後,該區的房地產價格乃持續飆漲,讓他們無力負擔。自2000年柯林頓搬來後,哈林區房租幾乎呈倍數成長,原先一個房間月租只要800美元,2006年卻要1400美元。


  如果是本地的地主,若沒在價格上揚之前就脫手,那他就可以變成「暴發戶」。不過,即便是這些土地主,由於該地貧瘠已久、生活困頓怕了,一旦有人願意購買,在低價格時就會脫手,因而不太可能獲致高利。連這些地主們都不太容易得利了,遑論那些本來就無恆產,只能租屋、甚至僅能餬口的貧困人們 ! 當該地區繁榮之後,大興土木,大筆外來資金源源而來,不但房價飆升,「房租」也相應水漲船高,只有中高所得者才租得起,原先的落魄戶當然望屋興嘆。其實,不必等到該區煥然一新,這些低所得者早在該區前景被看好時就已被掃地出門了。 那麼,追求繁榮難道錯了嗎?原本應受照顧的低所得者為何反而受害?問題出在「突如其來的外力帶動」。


應由自由市場引導


  柯林頓好意與貧困者比鄰而居,但因其身分特殊,引來一大票高所得者爭先恐後的跟著來,在土地房子的需求突然高增,但供給卻相應不足下,價格的飆漲一點兒都不稀奇。為何這些有錢、有身分者,以及甚多大投機客會跟柯林頓一起來?因為退休總統不但有被保護人身安全的特權,而且還有知名度的魅力,這些有權有勢以及具有商人鼻的投資、投機客當然蜂擁而來,有的為了安全、有的為了商機,而窮人被排擠,甚至流離失所,不是頂自然的嗎?這不是典型的「愛之適足以害之」嗎?


  其實,高鐵站、大公共工程的興建等等,不是也有類似「突發」效果嗎?而北市公宅則產生反方向突發效果,問題就是政府政策肇致的,如果純粹由自由市場引導,會是漸進發展,讓「因素價格」逐漸拉平,物價緩升,而低所得者也能逐漸提升所得、漸進調適並提升生活水準!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