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迎向經濟曙光 只待破繭而出


  近年來,台灣經濟始終開高走低,而且祇能維持3~4%左右的成長率,原因在於台灣經濟成長的部分引擎熄了火。台灣經濟成長的三大引擎,分別為投資、出口及消費。其中在投資方面,中央政府面臨舉債上限,能夠增加幅度有限,加上自由貿易協定(FTA)及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的簽署遲遲沒有進展,缺乏進入大陸、東協的跳板,致國內、國外的投資低迷。在民間消費上,台灣的可支配所得在近10年來平均成長1%,民間消費自然不見起色。在消費、投資不振下,祇剩下出口單一引擎。因此,景氣起起伏伏。意味著經濟操之在我的部分愈來愈少,也使得台灣最近幾年來經濟始終虎頭蛇尾。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台灣的出口、消費也逐漸起色。雖然目前全球經濟中,美國一枝獨秀,但美國經濟的復甦對台灣的資通訊產品、汽車零組件及消費性產品等需求大,有利出口擴張。在消費方面,去年起各行各業開始加薪,股市也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加上油價的下跌,有助於消費的攀升。再者,2016年海外觀光客可望達到1000萬人目標,對內需有重大的助益。在投資上,雲端運算、醫療器材、機器人等新領域,台灣已有相當進展,可望帶動相關投資。


  至於在政策的推動上,第三方支付專法的通過,有助於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及帶動零售、物流、金融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上述種種樂觀跡象似乎意味著台灣經濟已見到否極泰來的曙光。不過,經濟復甦的綠芽仍須多方的配套才能使台灣經濟徹底脫胎換骨。首先是政府執行力的加強,尤其跨部會,行政、立法的溝通協調不佳,致政策推動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在政府財政拮据、產業政策工具受到制約後,透過法規鬆綁、創投、創業及私募基金等嶄新政策工具,才能加速資金的導入,加速結構轉型。


  其次,政策的設計及經濟成長果實的分享也很重要,才能使中小企業、年輕族群有感。例如第三方支付專法通過後,如何透過電子商務協助中小企業跨境行銷,使3C、文創、有機農業可以出口攫取商機,中小企業受惠;以及企業的海外投資,如何結合年輕族群的客製化訓練,成為海外投資的生力軍,進而使年輕族群可以搭上台商國際化列車,而得以拓展國際視野與提升薪資。


  在提振消費的思維上,善用營所稅減免、資訊揭露來鼓勵企業加薪,使民眾所得提升,有意願消費外,亦可透過兩岸高層協商,打破陸資、港資觀光一條龍,優質行程可以被規畫出來,使觀光效益澤及全民。更有創意的想法是,在北中南東設立MIT名品城,並指定為陸客團來台必經的一站,進而使更多的中小企業直接受惠。但仍須仰賴各界的同心協力,包括「政府用心,企業有心」,來抓住商機,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經濟已露出復甦的曙光,企業的努力、政府的企圖心亦值得期待,與此同時,我們更企盼透過加薪、就業機會的創造,落實「民眾有感,青年有夢」。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