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新思維、新政策 跨越4%經濟成長極限


  最近,不少研究機構指出,台灣公私部門投資遲滯,內需動能不足,未來4%經濟成長率祇能奢望。的確,在舊思維、舊工具下,台灣經濟欲大幅振衰起敝有其困難。因為台灣經濟成長向來有三大引擎:投資、出口及消費。其中在投資上,政府面臨舉債上限,能夠增加幅度有限,同時,由於國內反商情緒及朝野對立,致缺乏新的產業,加上自由貿易協定(FTA)及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的簽署遲遲沒有進展,缺乏進入大陸、東協市場的跳板,致國內、國外的投資低迷。在民間消費上,近十年來,台灣的可支配所得平均成長1%,民間消費自然不會有多大得起色,成長也不到1%。最後,祇剩下出口單一引擎,但出口的榮枯受全球經濟復甦的影響,因此,起起伏伏。意味著經濟操之在我的部分愈來愈少,也使得台灣最近幾年來經濟始終開高走低。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台灣的出口、消費也呈現起色。其次,2016年海外觀光客可望達到1千萬人目標,對內需有重大的助益。加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台商的回流,2015年的經濟成長轉趨樂觀。


  但上述樂觀因素仍不足以帶領台灣經濟突破4%成長上限,如何跨越此一極限?筆者認為,必須有嶄新的思維及政策工具,才能有效跨越。以下分別從投資、消費及出口面分析可以採取的大破大立思維與政策工具。


  在強化投資動能的政策上,台灣的市場小,因此,透過FTA的洽簽,扮演進入較大市場(如中國大陸、東協、印度等)的跳板,因此,加速FTA、ECFA的協議有其必要性。其次,過去台灣的市場開放,自由化均帶來可觀的外資,因此,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加速推動也相當迫切。再者,雲端運算、機器人、醫療器材、物聯網等新領域的茁長有助於吸引外資的青睞,但欲加速其落實推動,可以考慮結合創投、私募基金,援引外部資源,或收購歐美公司,或台灣企業自行整併,打造企業控股公司,或兩岸攜手合作,共同邁向世界,方能加速企業投資的決策。同時,國發基金也應扮演推動新產業、產業升級轉型的責任,而非被動地扮演投資人的角色。


  至於在周邊的配套上,證諸國際,環境影響評估主導投資決策不合理,一般祇能視為投資是否核准投資的決策指標之一。其次,專責招商官員的升遷、加薪,應和績效掛勾,以創造誘因。在招商工具上,除ECFA、FTA的加速洽簽外,應鎖定潛力廠商,投資金額超過100億新台幣以上由行政院統籌,提供量身訂作的政策。另一方面,北部缺地,透過適當誘因將製造業引導至中、南部投資,可以提高台商回流之意願。此外,最近經濟部提出國營企業增加研發投資,扮演領頭羊角色的規劃,值得肯定。


  在提振消費的思維上,善用營所稅減免、資訊揭露來鼓勵企業加薪,使民眾所得提升,有意願消費外,亦可透過兩岸高層協商,打破陸資、港資觀光一條龍,讓台灣觀光的優質行程可以被規劃出來,使觀光效益澤及全民。同時,在北中南東設立MIT名品城,並指定為陸客團來台必經的一站,進而使更多的中小企業直接受惠。


  在擴大出口的工具上,隨著社群網站、巨量資料應用崛起,給予台灣嶄新的商機。中小企業在行銷上受到規模障礙及資訊的不足,進行國際行銷有一定的局限,如能有效結合ECFA服貿協議使電子商務平台能在海外落地,整合平台、物流、金流,使台灣的有機農業、水果、文創產品、3C家店等,均可透過網路,有效突破對大陸,甚至東協市場的行銷的障礙。此外,海外目標市場資訊、海外專家、代理商網絡等資料的提供,均是政府可以著力的地方。透過上述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海外行銷障礙。如此,中小企業將會感謝政府的德政。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