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黃勢璋、王健全:《觀念平台》快步邁向「雲端」,使民眾有感


  據報導,微軟為避免未來2、3年在用戶成長最快的大中華地區,面臨使用容量不敷使用的問題,並滿足臺灣客戶的服務需求,公司內部正評估到臺灣中南部投資建置資料中心的可行性,引起各方關注。


  近年來,雲端運算的口號震天價響,引起各方矚目,2014年的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約為420億美元。其中,臺灣將達到412億新臺幣,年複合成長率為21.8%。研究機構更預測全球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擴增至2,410億美元的水準,成為未來最重要的IT潛力產業。


  從谷歌、微軟等國際大廠已經或有意到臺灣建置資料中心,或是臉書願意直接跳過原先的硬體品牌商,自開規格直接向我國廠商下單購買資料中心的硬體設備等決策,除了凸顯我國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外,也代表臺灣在雲端客製化的硬體製造服務水準,已經得到世界級廠商的認可。


  上述令人振奮的發展固然值得欣慰,但過去台灣發展產業著重硬體、代工,缺乏軟體、服務,缺乏和生活應用相結合的商業應用模式,致利潤微薄,進而使民眾的薪資水準陷於停滯。因此,記取M. Porter日前提供台灣應建立自己產業獨特性(uniqueness)的建議,先就台灣的利基、優勢,尋求有力定位,再透過延伸服務,創造附加價值,才能促成科技帶動經濟成長,使民眾有感。


  著眼於此,未來政府仍有相當大的揮灑空間。面對亟需強化的軟體技術能力,政府首先應該透過計畫專案的規格設計,使伺服器、網通設備、儲存設備等硬體廠商,與軟體(管理軟體、資源配置軟體、中介管理軟體)、研發、設計及解決方案等業者,進行軟硬系統整合。


  其次,國際鏈結的重要性不可輕忽,臺灣目前仍非國際間雲端運算的一線角色,亟需妥善運用提供美商、日商優質服務所創造的口碑,積極向中國與東南亞市場進行海外拓銷與整廠輸出。此一策略不僅可以鞏固在亞太市場的重要戰略地位,也可以帶動國內軟硬整合風潮,搶搭未來在雲端、物聯網與巨量資料所形成「第三波平台生態系統」的龐大商機。


  再者,雲端運算如何結合科技與民生運用,塑造自己的商業模式也相當重要。在醫療上,台灣擁有完善的健保制度及世界首屈一指的資料庫;教育上,台灣的教育品質對亞洲中文教育的輸出動見觀瞻,有效結合雙語教育可以開創一片天空。這些領域都是科技應用可以架構於其上開發的商業模式。最後,打響台灣的雲端品牌更是重要,加強和雲端運算重鎮的美國合作,並在矽谷等動見觀瞻的科技城市建立據點,展示台灣雲端運算的實力、企圖心,爭取在雲端上的曝光度與發言權。


  至於在基礎建設的投入上,政府一方面加強學生培育系統軟體設計、開放資料等技術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提供大學教授所帶領的學生研究團隊所需科技專案的資源,進而培養相關人才。


  就環境制度建置而言,政府可以推動方向包括:第一,藉由政府專案鼓勵產業小聯盟,讓軟硬體廠商能夠藉由實際合作,降低軟硬整合難度與雙方磨合期;第二,配合行政院的雲端方案,藉由政府雲的建置過程,促使業者投入開發資源發展雲服務與實證,引導產業走向整合系統的雲化服務;第三,強化雲谷雲豹育成計畫,以協助更多中小企業或新創事業;第四,強化與國際大廠(谷歌、微軟)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類似創業加速器的計畫;第五,針對開放性資料的法規管制標準、資料歸屬、個資問題等,儘速參考國外做法,並制訂友善我國環境的規範。


  藉由業者、政府的攜手合作,為雲端運算擘劃一條具獨特性的藍海發展方向,為沉悶的經濟注入一股新的動力,並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落實「科技利民厚生」的目標。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黃勢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