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中韓FTA是照出台灣窘狀的魔鏡


  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中韓領導人昨天宣佈兩國的自貿協定(FTA)已完成實質談判。嚴格來說,實質談判完成距離簽署還有一段距離,遑論生效。話雖如此,這確實為中國今年主辦「亞太經合會」APEC高峰會錦上又添一花,也使韓國吃下一顆定心丸。對於連捷運藍圖都還在邊畫邊塗階段的台灣而言,其衝擊也不會因為今年簽還是明年簽而有太大不同。


  中韓FTA對台灣的衝擊何在?台韓製造業出口具高度競爭關係,因此中韓FTA簽署後,直接受影響者包含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同樣是台、韓出口至中國的主力,但中國關稅仍然很高的項目(工具機超過9%,石化超過6%)。按經濟部評估,中韓FTA生效後,我GDP將下降0.5%,總出口減少1.34%(37.5億美元),總產值減少89億美元。


  當然,實際影響程度與評估結果也許會有落差,主要不同將來自於中國降稅的幅度大小與時程快慢。這些行業也是中國扶植的對象,因此預期其必然會藉由分期降稅等方式爭取空間。


  姑且不論程度高低,影響恐怕難以避免。政府會因兩岸問題而束手無策,但產業可不會坐以待斃。其實廠商擺脫關稅障礙的最佳工具,就是直接去進口地投資生產,這樣就成為國產品而無需繳關稅。況且,除了中國外,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東協國家,早與中國簽有自貿協定,因此也可能成為外移的落腳地。這些國家成本低、土地大,又有各種租稅誘因,屆時台灣可能只剩「親情」一項留人手段。就業機會外移,熱錢回來炒房炒股,這些都是已經發生中的副作用,不是只有進出口變化而已。


  打場輸這場仗的影響到底多嚴重?這要看衡量的角度。只要與中國有關的問題,無論其經濟衝擊再大,都很容易用安全、政治等更大的非經濟風險成本,讓經濟影響看起來顯的微不足道,況且擔心都是財團大老闆,市井小民一時之間並無感覺。但放慢甚至放棄加入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的方向,如何繼續維持台灣經濟發展這個確保台灣自主空間的關鍵利器?這個未經驗證的實驗若不成功,後果是什麼?也是空有問號的標題。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過於天真,誤判台灣在兩岸關係中還有很多籌碼可用。中國明知中韓FTA對台灣的傷害,但在「聯韓抗日」等更大的戰略考量下,兩岸議題明顯的已淪為「再說吧」般的考量。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建議台灣要「用智慧與中國周旋」(play smartly with China),現在台灣根本不想周旋,當然見不到智慧,才是中韓FTA這個魔鏡讓我們看到的台灣真相。


作者:李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