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顧瑩華:時論-華爾街日報點破台灣困境


  昨天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以「台灣讓自己落後」為題發表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文章中將台灣目前面臨的艱困處境分析透澈,並引用經濟部公布的數據,指出今年年底可能完成的中韓FTA將對台灣主要出口產業,如石化、鋼鐵、紡織、機械、甚至面板都造成嚴重影響,對台灣的衝擊不容小覷。


  不穿越北京 就走不出去


  文章中亦提及今年3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主要是因為抗議者對台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產生疑慮,因而要求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再來談後續的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而這樣的發展只會造成未來兩岸經貿往來的障礙,傷害了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因為中國大陸已經暗示若兩岸不先貿易自由化,大陸會遊說阻止台灣參與TPP等區域經濟整合,這將導致台灣必須更依賴大陸的結局,因為台灣完全走不出去。


  看到一個外國媒體對兩岸關係的精闢分析,只能感嘆為什麼一個局外人都看得那麼清楚,替台灣擔憂,但台灣民眾卻對自身的處境完全無感,這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不知大難將至。當民眾發現我們的廠商都搬離台灣,失業率一直攀升,薪資進一步縮水時,可能為時已晚,因為移出去的廠商要再回來談何容易。台灣將成為名符其實的孤島。


  或許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事情沒有那麼嚴重,這是政府恐嚇人民的伎倆。但連國外知名的媒體都相信經濟部的數據是具有參考性的,並引用該數據說明台灣的困境,為什麼還有一些台灣人選擇不相信,以為不相信事情就不會發生,這不是鴕鳥心態,就是別有用心。


  過去兩岸因為政治問題,阻礙經貿的正常往來,但大陸的同文同種、勞工土地成本低廉,對台商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造成今天兩岸經貿關係的嚴重失衡。例如台灣的資金及人才不斷流向大陸,但大陸資金及人才進不來,這就是管制下的不平衡狀態,這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事。


  兩岸正常化 台灣國際化


  2008年馬政府執政後,試圖改善此一失衡的發展態勢,逐步放寬大陸對台投資限制,同時也進一步開放某些產業投資大陸,以搶占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商機。但為了讓台商在大陸經營更有保障,兩岸經貿制度化的安排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才有ECFA的洽簽與後續投資、服貿及貨貿協議的談判,這無非不是替台商爭取更多的保障與商機,方向沒錯。


  我們必須體認若沒有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前提,就不會有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空間,不管你接不接受,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兩岸關係正常化,台灣才能國際化,才能減少對大陸的依賴,這也是《華爾街日報》社論所提的「減少對大陸的依賴之道是穿越北京」這句話的真正意涵。


  台灣人民若還是不能認清事實,「逢中必反」,且一廂情願的認為台灣可以和其他國家一樣,自由自在的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溫水煮青蛙」的悲劇真的會發生。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

資料來源:2014-08-07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