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佳勳:《專家傳真》政府對於物價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今年以來多項民生物價波動頻繁,觀察幾項與民生消費較相關的價格上漲品項,包括豬肉、蛋、咖啡豆及沙拉油等,其中,毛豬平均交易價格由去年12月每公斤65.2元,到近期3月的平均交易價格達81.1元,豬肉批發價今年以來約計上漲24.4%,不但引發媒體關注,農委會亦對此現象採取多次緊急因變措施。


  然而面對近期多項食品價格的連翻上漲,值得思考的是導致價格上漲的背後因素。以此波豬肉價格上漲為例,事實上國內豬農已歷經長達年餘豬價低迷狀態,而後因今年初歐美酷寒氣候,導致多項飼料進口價格高漲,加上仔豬下痢導致國內豬隻供應減少,於是帶動豬肉價格開始一路上揚,這種豬肉價格呈現循環波動的情形,即是經濟學上所謂「蛛網理論」所意指的農產品生產期間較長、消費彈性較低所形成的正常現象。


  此現象事實上反應出豬農長期以來「賺一年,平一年,虧一年」的經營型態。因此近期豬價由谷底翻身上揚趨勢,其實僅為彌補過往農戶長期承受豬價低迷時期的可能虧損,這一利潤空間,正是維持該產業可以持續經營下去的重要因素。過多政策干預,無疑是變相剝奪產業應有的合理生產利潤。因此,筆著認為對於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供應變化,應本著尊重市場機能而「有所不為」,也呼籲消費者應更理性看待農產品週期性的價格波動。


  另一方面,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目前僅約三成,意味著我國有將近七成的糧食依賴國際市場供應,也因此許多大宗糧食價格並非國內市場能夠掌握,而是直接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所決定。但面對這部份影響民生物價同樣甚劇的進口糧食價格,我國政府可使用的政策工具實在不多,或應思考如何學習日本大貿易商的經營模式,有規模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布局,掌握全球重要糧食,不但有助於平穩國內進口物價,也可進一步解決我國因應自由化對糧食安全衝擊的疑慮。對此,期待政府在海外市場的能資源及糧食布局上,能更積極的「有所作為」。


作者:吳佳勳/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助理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