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學者觀點》全國能源會議的回顧與展望


  1998年迄今,政府已分別在1998、2005及2009年召開過3次全國能源會議。今年8月將再召開第四次全國能源會議。本文將回顧過去3次全國能源會議的主旨、績效,提出第四次全國能源之展望。


  回顧過去3次全國能源會議。第一次是1998年李登輝總統主政時召開,主要在因應京都議定書簽署後,國際減碳趨勢的挑戰。2005年陳水扁總統召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目的雖仍在談減碳,但更強調「非核」。第三次會國能源會議,在馬英九總統第一個任期內召開,減碳議題重新回到會議主軸。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研究,每發一度電,用核能發電的排碳量是28公克,僅為燃煤的1/35,燃燒天然氣的1/19,太陽光電的1/2,而和風力發電的29公克相近。


  在目前技術水準,為了減碳,很難排除核能的角色。因此,以減碳為主軸的1998年、2009年兩次全國能源會議,都強調核能的角色,異於以非核為主軸的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顯然,隨著不同政黨執政,我國能源政策並不一致。


  具體而言,3次全國能源會議的差異,可由其規劃的電源配比看出。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其後20年的配比中,再生能源、天然氣和燃煤占發電量的比率,分別由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的3.3%、16%及28%,增加為6.0%、17.5%及43%,但同時大幅降低核能比重,由原先15%降為4.0%,其代價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增加將近18%。200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能源會議,則要將低碳能源,包括再生能源、天然氣及核能,占發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40%增加至2025年的55%以上,且第一次明訂減碳期程,即2020年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準,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2050年要較2000年排放減半。


  相對而言,前後3次全國能源會議,在鼓勵再生能源發展及節能等政策方面的主張,還是有共識。只是,政策若沒有加以執行,或沒有績效,不能稱之為政策。以下將比較所謂有共識的政策,在不同時期的執行績效。


  首先,在能源效率方面,2007-2012年我國整體經濟能源效率年平均增加3%,不只高於第三次全國能源會議訂出的每年提高2%目標值,更高於2000-2007年能源效率年平均增加率0.34%。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雖然第二次及第三次全國能源會議皆主張制定再生能源專法,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及相關子法,卻是馬總統在2010年、也即第三次全國能源會議後的1年公佈實施。此法確立了饋網電價收購制度,再生能源的裝設才有飛躍的成長。2007-2013年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增加了428百萬瓦,為2000-2007年增加量(181百萬瓦)的2.36倍。2007-2013年間,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的增幅更大,共達317百萬瓦,為2000-2007年增量(2百萬瓦)的158倍。目前不含抽蓄發電的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置容量為6.3%。


  另外,為達到節能目標,能源價格合理化是最重要的誘因機制,也是3次全國能源會議共識。但要真正執行,反對力量卻是排山倒海而來。2008年5月底,馬總統剛上任10天,即大幅調整久未反映進口能源成本上漲的油電氣價,是在替前任政府補做其原先該做的事,卻反被前任政府重要負責人說「油電雙漲」是馬政府「最大的失政」。2012及2013年為合理反映不可控制成本而調整油、電價格,政府也是排除萬難去做該做的事。


  最後,回到第四次全國能源會議要如何做的問題。筆者認為,過去3次全國能源會議均強調共識,與會者只要有1人反對,就不能列為會議結論。因此,具爭議性的問題則常「點到為止」,甚至避而不提。核四問題因此懸而未決,進而增加國人恐核心理。


  本文建議第四次全國能源會議,針對核四問題,包括地質,工程品質,抗地震、海嘯能力,核廢等,做一次徹底的討論,並宜討論下列議題:1、「油電雙漲」及合理能源價格;2、台灣再生能源在未來10年供電的真正潛力及成本;3、未來10年在無核四下,缺電的可能性及因應;4、增加天然氣供給應解決的問題;5、替代能源對電價、減碳及經濟的影響等。至於與會者部份,可以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及關心核四具代表性相關組織團體代表等,讓本次會議定位為「釐清能源問題真相」大會。會議可全程錄影,目的在讓全民更加瞭解能源問題,以供將來各細項政府決策或輿論討論之基礎,也讓這項攸關國家命脈的能源政策,能在國人更豐富的知識基礎上理性推進。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4/能源會議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