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張榮豐:分稅制改革 建立大國格局


  中國大陸1953年建立中央計畫指令經濟體制後,1978年開始進行承認現狀式的改革,即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至今其經濟體制已與當年有極大差異。改革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認為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造就今日大陸經濟的型態。


  1978年安徽小崗村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恢復了傳統土地和農戶結合的小農生產制度,但一直到198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才承認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偉大的創造」。1984年開始恢復市場機能,形成其價格的雙軌制。


  故1978年以來的改革,是在計畫經濟這個大架構下,將民間已存在的「石頭」如承包制等「摸到」(合法化)而已。這些微觀角度的權宜措施,在計畫經濟體制的架構下,不見得是宏觀角度的最佳解,甚至可能二者並存,造成尋租行為,最終導致1989年天安門事件。


  從1989到1992年初,經濟改革陷入停頓,經濟理論界姓社、姓資爭論不休,中共中央面臨了改革以來最關鍵的抉擇。此時有市場經濟經驗的鄧小平,到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南方調研,發表許多相關談話,經中共中央以「中發2號文件」的方式傳達至全黨,為經濟改革定調,也終結了姓社、姓資的爭論。從此,中國經濟改革策略改弦更張,由摸著石頭過河,走向中央建立經濟體制架構而地方因地制宜的策略。


  1992年秋天召開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隔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將上述概念具體化,進一步設計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藍圖。


  在這樣的經濟體制架構下,1994年實施了分稅制改革,充裕中央財力,建立了大國格局,同時造成地方利用土地籌措財政的後遺症。其次,人民幣併軌並大幅貶值,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但留下犧牲環境、壓榨民工等問題。再者,推行原料市場併軌,消除了因價格雙軌制所帶來的尋租行為。此後,另一個重要的年份是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啟其提供內需市場之門,並使其經濟體制更進一步與世界接軌。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榮豐

資料來源:旺報 2014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