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推動公民會議 突破藍綠困境


  台灣當前的政經處境相當堪慮,內需低迷、薪水停滯,出口成長遲緩,投資也不振,經濟成長率更是年年下修。尤有甚者,全民對每一件事幾乎沒有共識,不少小事透過媒體渲染,感覺上好像全台灣230 0萬人都反對,致台灣一事無成,所有產業也都停擺。沒有新產業,當然投資的誘因也少,就業機會跟著萎縮,薪資也自然沒有漲升的空間。筆者以32字箴言形容當下的台灣:「藍綠對決,堅壁朝野,媒體嗜血,見縫插針,官員畏怯,進退失據,民粹當道,百業不舉」,一點也不為過。


  在什麼都被抵制,什麼都不要的情況下,台灣因為安全,反對核四;因為污染,抵制石化;因為道德,排除博弈;因為保障就學,教育改革牛步化;因為保障個人就醫權利,醫療觀光有一搭沒一搭的推動。在沒有新產業,缺乏新投資之際,當然沒有新的就業機會,薪水也自然就停滯不前了。


  如此的內耗,苦的是中低收入族群,與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物價上漲、房價飆漲及薪水22K的困境下,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看不到未來,希望、夢想也一點一滴消逝。就政黨而言,朝野對立,議事癱瘓,社會價值瓦解,經濟空轉、社會凋敝,即使贏得政權,也是個半垮的空殼子或沒落戶。如果沒有任何體制的改革、心態調整,聽任此一情勢繼續發展下去,台灣將沒有明天,向下沈淪的態勢將更為明顯。


  至於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現狀呢?由於台灣民主並不成熟,政黨對立的選舉,很容易被操縱、動員,因此,歐美行之久遠的制度,或可導入,使社會對重大議題,有更大成熟的討論,更廣泛的參與。對於若干重大爭議性議題如核四興建、ECFA服貿協議、國光石化的爭議、博弈條款等,不妨參考歐美國家的「公民會議」。藉由公民會議的形成,使重大政策可以有公民參與,群體辯論及凝聚共識的機會,而不至於聽任網路、媒體散佈不實消息,隨意動員,致陷入社會癱瘓,百事不舉的窘境。


  起源於丹麥「公民會議」(或稱「共識會議」)的公民參與模式,它建構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場域,讓民眾了解政策議題,並在充分資訊的前提下,經由理性溝通而形成共同意見。公民會議的召開,是邀請若干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事前閱讀資料並經由專家授課來瞭解政策議題,然後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爭議性問題徵詢專家和利害當事人的意見。最後,他們在具有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問題相互辯論並作判斷,再根據討論後的共識觀點,撰寫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以供決策參考。公民會議彰顯「民眾參與、理性討論、追求共識」的民主理念,深受國際重視,並逐漸推展到OECD各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針對各種公共政策舉辦公民會議,包括日本與韓國。


  有鑑於此,導入公民會議,使台灣的民主政治更臻成熟,重大議題有理性辯論空間、凝聚共識,不致因朝野對立而相互動員,由單純的經濟、社會事件,演變為政治的對立,而造成政策陷入僵局的困境。當前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政爭,致聯邦政府關門,無法調高舉債上限,影響的不祇是就業、經濟,更是對國家長遠發展的信心。此一血淋淋的教訓,不值得國人引以為戒嗎?


  政治是一時的,權利也是短暫的,台灣的福祉才是永遠的,希望政治人物可以摒棄一黨之私、一己之私,高抬貴手,導入公民會議,透過共識的凝聚,消弭全民的歧異,將台灣的民主推展到更高的境界,方為全民之福。否則政黨對立、藍綠對決、虛耗台灣,下一代年輕人失去希望、未來蒙塵,即使贏得了政權,卻輸了台灣,我們忍心嗎?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