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預測挨轟… 讓主計回歸本業吧


  行政院主計總處經濟預測離譜,又被立委轟,有立委表示「主計總處不必再做預測了」,個人舉雙手贊成。


  人畢竟不是神,不論多先進的技術和模型,終究難洞悉無常。不過,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並不意味預測工作不重要或不值得,反而因為未來撲朔迷離,更需要預測資訊。重點是,必須知道其限制,不可全然接受預測結果,應將其視為「參考資訊」。


  更要提醒的是,民間機構預測是純粹「參考資料」,但政府機構預測卻有「公信力」在,並隱含政府「公共政策」施行,對業者和個人行為有莫大影響力。


  當今內外環境瞬息萬變,無論花費多少人力、資源,都無法精準預測,所以,關鍵在於:政府本就不宜將重心放在預測,而預算編製和施政,也不應過於以難準確預測數字作依據。那麼,政府統計機構該做什麼呢?


  包括經濟預測在內,都需要對現況真相有所了解,然而這種「基礎性」資料之調查、蒐集、分析是龐大工作,必須投入龐大人力、物力,且需持續、永續進行。這只有政府才能做,這才是主計總處成立的「主因」。


  趁著主計總處預測資料被檢討之際,正好可重新釐清其定位及功能。個人建議,應降低其經濟預測之角色,集中心力從事各項基礎統計資料調查本務,而立法和行政部門也不宜以這種工作見不到立即成效、缺乏政治利益而縮減預算,否則將無法進行各種具可信度的研究分析,當然也不能得知各項問題所在和如何改進。


  當今社會日常生活中各種民調數字多如牛毛,除了「指標」內涵要弄清楚外,「數字」的取得及其表現方式,又是大課題。統計學的出現就在化解此難題,而國家統計機關的成立,則在製造或提供可信度高的正確數字資料,其專業和難度頗高、非要大規模人力、物力、設備專力為之不為功。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研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2013/11/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