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只處理而不解決問題 執行力不佳其來有自


  最近,公民運動蔚為潮流,從十二年國教、洪仲丘事件、大埔事件 到ECFA服貿協議等,若干程度代表對政府的不信任。為何政府推動一 連串政策及改革,卻得不到民眾的掌聲呢?問題出在「執行力」,以 及「只處理而不解決問題」。


  根據《執行力》一書(Bossidy, Charam, 2003,天下文化版)的 觀察,執行力包括「人員」、「執行策略」,與「營運流程」。如進 一步延伸其內涵,政府執行力應包括縝密思考、熱忱的執行人員(如 公務員)、執行策略(包括執行力導入組織文化的核心與組織變革、 調整)、營運流程(標準作業流程、行動方案),以及達成使民眾有 感、企業有FU的目標。根據此一定義,我們可以檢視政府目前執行力 面臨的困境。


  回顧上述激起公民運動的爭議性政策,幾乎多數違反了上述執行力 的主要元素,難怪政府常被詬病執行力不佳。


  以洪仲丘事件為例,軍方在乎的是總統動怒,必須在洪仲丘出殯前 達成起訴此一目標。為了在期限了事,卻缺乏對民意的了解,因此, 「處理」了問題,但並未「解決」問題,反而為政府帶來更多的麻煩 ,不但當事人不滿意,社會批評連連,導致25萬白衫軍上街頭,國防 部長更因而下了台。


  其次,十二年國教的倉促出爐,為了兌現政府政見、急就章地推出 規劃草案,排不排富猶疑不決,不但未能掌握家長、學生、教師的焦 慮,更讓政策反覆,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只處理了政見兌現的期限, 卻未能解決總統託付的任務,反而帶來更大的疑惑。


  再者,ECFA服務貿易洽簽,雖然完成了初步談判,也做了評估,卻 和弱勢團體的溝通不足,也缺乏透過協議和有計畫輸出服務業做結合 ,以及就台灣經濟及服務業轉骨的大格局戰略思考,因此,流於戰術 性的枝節討論,也無法說服一般的民眾,結果是處理了問題,卻也沒 有解決問題。


  只處理而不解決問題,不但使政府執行力掉漆,也使政府的信用一 點一滴地流失,當然也多少反映在政府支持度的低迷上。


  何以政府只能處理卻不能解決問題呢?問題出在以下幾個癥結:第 一,政府誘因機制出了問題,考績獎懲和薪水的掛勾不夠密切,多做 事,薪水不見得增加多少,除了忙個半死,還會招致監察委員、政風 室的關切是否圖利他人。


  第二,政府為了急於拉抬支持度,不斷推出政策,且短期就要看到 亮點、績效,加上部會首長異動頻繁,政策愈來愈走短線。急就章的 作法,民眾自然沒有感覺,效果當然不佳。


  第三,忽略了目標群眾,執著於供給導向的思考,卻忽略了受上述 事件影響的利害團體,如洪仲丘事件、廣大興船難的洪家,十二年國 教的考生、家長,以及服貿協議中受衝擊的產業與族群,難怪民眾會 「悶」。


  至於如何因應「只處理而不解決問題,致執行力不佳」的盲點呢? 首先,政府政策應聚焦、有優先順序,且有短期、中長期之分;短期 可以針對「悶族群」─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青年族群聚焦提出政策 。發給中低收入者消費券、食物券;並建立青年創業平台,加速媒合 就業;同時,透過融資、研發協助,再造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等,來拉 抬民意支持度。俟政府支持度提升後,民眾才會有耐心等候政府妥善 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三業四化等中長期政策,並展現執行力。


  其次,公務員的薪水應根據表現拉大差距,協助解決「圖利他人」 入罪的問題,而改以「顯不相稱所得」的舉證替代。並建立部會中高 層官員輪調制度,以提升公務員的執行力。再者,展現同理心,在執 行政策時,先了解民眾的想法、感受,「急民所急,苦民所苦」,而 非一味以「依法行政」來回應。


  展望未來,政府各部會、各層級官員應面對事情,蒐集看法,再據 以研擬、推動策略,落實執行力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才能真正 、積極的「解決」而非被動的「處理」問題。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