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信宏:《觀念平台》從2G到3G 看從3G到4G

政府即將釋出第四代行動通訊(4G)服務執照,引發新舊業者競相 爭取。誠然,相關利害關係人也意識到服務是未來4G能否勝出的關鍵 ,但是我們可否從2G到3G的演進過程,擷取經驗,看到從3G演進到4 G的關鍵議題? 


  2G以行動語音通訊為主,3G標榜寬頻的行動數據通訊,但從2G到3 G真正普及,世界各國普遍經歷了一段不短的陣痛期。例如,我國政 府在民國91年完成3G釋照,但台灣3G用戶數直到95年1月才正式突破 百萬戶;相對而言,截至102年7月我國3G用戶數已達2,373萬戶。這 個演進過程中,有些事值得志在4G的業者注意。 


  第一、服務內涵與服務架構。2G行動通訊所有的內容都是由消費者 創造出來(包括語音與簡訊),3G以行動數據通訊為訴求,就需要行 動通訊相關業者某種程度涉入孕育和推廣一些創新服務。3G剛開始以 影像通訊為訴求,對熱戀中的情人或許有價值,但實質上卻事關通訊 雙方的隱私權問題,反而並沒有真正地大行其道;形成多年的「N+1 年」期待落空。 


  反之,3G開始起飛是因搭配筆記型電腦的行動上網(網卡)服務, 之後再因Apple啟動的「App經濟」才引爆普及熱潮。Apple展現出來 的不只是「建系統」(Build-a-system)或提供「功能性的創新」, 而是「建服務」(Build-a-service);並以iTunes和App Store平台 作為鞏固客戶關係的媒介。而且Apple(以及Google)採用現有的3G 基礎網路主架構設計,將創新空間與重點放在服務平台、中介軟體和 應用,並著重於顧客價值主張、服務架構、服務平台、終端設備與客 戶介面、和擴大支持陣營等方面。


  相對地,中國大陸雖然發展出來自主的TD-SCDMA標準,但是當時並 未意識到3G行動通訊服務架構中作業系統與服務平台的重要性,以致 於目前在智慧型手機方面相當倚賴Android作業系統;最近才開始力 求填補空缺。


  儘管志在4G的業者都意識到服務是未來4G普及的關鍵,但是,4G的 服務需要演化;單以更高速度和更大頻寬不足以說服使用者由3G轉用 4G;而要有效訴求4G能作什麼,並超越nice-to-have的層次。一方面 網路/智慧生活服務的樣態快速變化,從SoLoMo到O2O等樣態推陳出新 ,另一方面終端設備也在演進,隨著Google Glass、iWatch等新產品 的曝光和試水溫,智慧裝置的產品架構正在改變,將引進了「穿戴式 」的新元素。這意味著未來的智慧裝置不會侷限於「手持」的傳統架 構。這些新元素和新產品架構合起來可能改變「智慧服務」的內容與 發展面貌。因此,對於未來的布局,我們可能需要跳脫智慧手持裝置 的框架,發想與布局智慧服務裝置、相關平台和服務。


  第二、周邊產品的配合。例如,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程在電池及待 機表現產生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從3G到4G的演進過程中勢必仍會出 現。尤其,4G強調更快的速度和更寬的頻寬,對於周邊產品的配合勢 必帶來挑戰。即便Google Glass、iWatch等新穿戴式裝置也存在先天 上的限制,必須有所突破,例如如何突破螢幕或眼界範圍上的限制。 事實上,Google Glass雖然廣受矚目,但是不見得適合亞洲人或台灣 。尤其,台灣人口近視比例可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Google Glass在 市場推廣時必然會面臨近視者如何接受等問題;即便在西方社會也可 能面臨不習慣戴眼鏡者如何接受及可能侵犯隱私權等問題。


  第三、電信業者的市場定位。3G電信業者看起來掌握行動通訊服務 客戶,但是因「App經濟」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卻淪為為人作嫁,耗 資於基礎建設的拓展,而只能收取過路費。未來4G業者如果不想成為 基礎建設投資的代理人,勢必得在服務市場創新方面有不同於3G時代 的定位與表現。 


  整體而言,當世界主要國家的3G服務普及率都已飆高,甚至超越百 分之百時,志在4G的業者宜有如履薄冰的謹慎;從2G到3G的演進過程 其實提供了許多值得注意的議題。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3/09/04

作者:陳信宏/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