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馬、蘇辯服貿 政策空轉突圍


  「藍綠對決,堅壁清野,民粹當道,百事不舉」,可說是當前台灣政經環境的寫照,結果造成了「政府失靈,人民失措」的困境。不過,九月中旬馬英九、蘇貞昌的服貿協議辯論,為空轉的政策似乎帶來了一線曙光。


  雖然辯論並非公民會議,也不是公共政策抉擇的最佳形式,但可以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且可藉此尋求共識,未嘗不是未來公共政策決議的重要形式與典範。並藉由存異求同的機會,訴諸民意,打破政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困境。


  至於辯論的形式與主軸為何?筆者認為,雙方應站在對方的立場客觀分析與立論,方能有助於民眾更透澈地了解問題。


  就民進黨而言,它關心的是開放服貿的安全,對中小企業的衝擊與配套,以及如何兌現後續效益等課題。因此,馬總統應就服貿協議對印刷、美容、中草藥等弱勢產業影響、就業衝擊,以及補助、救濟及防止壟斷審理機制等配套詳細說明。


  其次,服務業輸出後,會不會造成產業空洞化?執政黨應思考如何設計一套有效的人才、資金回流機制,使國際化投資和國內經濟效益有所連結,才能爭取民眾對服務貿易協議的支持。


  此外,在ECFA開放效益看得到、吃不到的不易兌現問題的釋疑上,服務業的市場准入相當困難,尤其是大陸存有不少的潛規則。因此,執政黨須有設立專案辦公室配套,去追蹤後續發展,並和企業、公協會合作加速落實,做為下一波談判、開放的基礎。


  在國民黨方面,它關心的是,台灣經濟的被邊際化、服務業的升級轉型及未來產業的發展。因此,蘇貞昌主席有必要提出,如果不簽署服貿協議,和大陸切斷臍帶的替代方案,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卻沒有提出建設的方案。


  尤其是台灣服務業規模小,先國際化再大陸化的策略,有其執行上的困難,也亟待解決。此外,民進黨也須回答:「如果政府什麼都不做,維持現狀,我們的產業會更好嗎?」長期以來,台灣的服務業停留在小規模,沒能力提供高階、優質的就業機會,人才在低薪下也紛紛出走,以至於在產業未空洞化之前,人才就先行空洞化。民進黨未來執政時,一旦屏除大陸市場,有沒有更好的策略,來解決產業發展停滯、人才空洞化、薪資止漲的困境?


  未來類似的政策,如核四存廢、十二年國教等較具爭議性議題,可以建立類似平台來推動政策。這未嘗不是擺脫當前政策空轉、產業轉型無力、年輕人失去未來憧憬泥淖的選項!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