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財經放大鏡 ~ 跨部會整合 擘劃服務業藍圖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所引發的爭議,到現在還沒有平息。雖然很多的討論都是政治語言多過經濟討論,不過撇開政治不談,這次爭議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大、一小2個問題,小問題是台灣在推動經貿協定時透明化與溝通的不足,而大問題則是服務業發展欠缺宏觀策略。小問題好解決,但大問題就比較傷腦筋。


  服務業產值佔GDP高


  台灣服務業的產值,已經佔總體國民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7成,也提供了超過一半的就業機會。但是相較於製造業,政府對服務業發展所投入的資源,確實是不足。這個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對絕大多數的服務業而言,並沒有真正的主管機關。


  在欠缺父母官的情況下,好處是不會處處受到牽絆限制,但缺點就是欠缺輔導興利的力量。


  對於如電信、金融、醫療照護、交通及教育等行業,雖然有主管機關,但基本只負責監督管理,不負責產業發展,可能連產業概況都不能掌握,更沒有所謂的產業發展藍圖。


  服務業發展,不能只靠各部會低著頭顧好自己的範圍,還需要整體發展藍圖,以及跨部會整合機制。


  走向國際成當務之急


  此外,在服務業的國際化上,也要加把勁。按照政府的統計,我國服務業出口值,從2007年的300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490億美元,不能說沒有成長,但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商品出口價值的1/5,而且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澳洲甚至於泰國的排名,都還在我國之前。


  在國內服務業競爭激烈,市場飽和的結構下,協助服務業走向國際應該要成為當務之急。


  以上的問題,有些涉及結構性的調整,特別是如何強化經建會應有的藍圖建構,跨部會整合的功能。


  在重建大格局之際,其實有一些小地方可以先走。首先對於服務業產業結構、競爭情況及發展困境,以及服務貿易統計,應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


  這是投入預算就能產出的成果。其次,各部會在進行監管時,應進行對產業發展及國際化的影響評估,而不是為了方便而監管。這些都是立即可行的第1步。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記者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