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名家觀點》物價緩漲 並非不健康...


  主計總處昨(5)日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74%,若不考慮年節因素造成的短期波動,創去年3月以來最低漲幅。不過,由於今年首季國內消費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再加上CPI漲幅低緩,不免令人聯想起:是否日本的通貨緊縮陰影,也將籠罩台灣。


  但我認為,台灣目前無類似日本的通縮危機。首先,以一般標準來看,台灣1至5月CPI年增1.45%,即使5月走低,但持續正成長,仍屬「溫和通膨」範圍,再加上貨幣發行量在正常水位,經濟成長持續,不符合通貨緊縮狀況。


  其次,日本人口超過上億,龐大的內需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相對地,台灣仍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即使內需動能稍微減弱,對整體經濟衝擊也不如日本嚴重。


  再來,日本人口老化情況遠較台灣明顯,由於老年人消費偏向保守,難以提振民間消費和拉動物價上升。


  基於上述的三項原因,當前台灣和日本情況並不能相提並論。


  再來分析目前CPI增幅走低的現象,我認為主要原因包括國內、外兩方面。國內方面,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偏向維持物價穩定為優先,加上政府對物價監控相對積極,因此,台灣和新加坡、南韓等相比,民生物價漲幅相對較低。


  至於國際方面,儘管今年全球經濟復甦,但力道疲弱,對於金屬、石化等原物料的需求,未能明顯提振,反映在批發和大宗物資價格的躉售物價指數(WPI),持續走低。


  此外,近期國際黃豆、小麥、玉米無嚴重天災損害,價格相對穩定,而美國近年開始大量開採的頁岩油與頁岩氣,對全球原油價格亦有壓抑效果。


  綜合以上觀察,目前台灣物價漲幅趨緩,並非不健康的現象,不需過度恐慌。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今年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出口表現較弱,近來不少出口業者對政府疾呼貨幣貶值救出口。


  當前物價平穩,必能使這類呼籲的立足點更加穩固。


  我想提醒的是,貨幣貶值並非有利無害,對於以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出口業者來說,確實可能因貶值,增加價格競爭的優勢。然而,對於全球布局的業者而言,未必能收到顯著效益。


  更不用說,眾多的進口業者,將因新台幣貶值增加進貨成本。


  央行的貨幣政策,除考量CPI和對產業的影響外,還要同時考慮資金的去向,若缺乏配套,貿然採取寬鬆貨幣或降息,很可能推高資產價格,造成泡沫化風險。


  提升出口競爭力不能只靠貨幣,各種政策應該搭配使用,唯有透過整合國內的產業、經貿、環保等相關政策,才能為我國經濟做好轉骨的工作。


  例如,我國目前雖有輸出入銀行,但規模太小,無法扮演好政策工具角色,與經濟部出口拓展的整合度也不足。


  有必要強化輸出入銀行與經濟部的擴大出口任務,更能發揮其政策銀行的角色。


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口述記者邱建業紀錄整理

資料來源:2013-06-0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