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名家觀點》減核路 急不得


  經濟部昨日發表了「核能議題問答集」,算是盡到政府應盡的責任。目前反核論述幾乎成為台灣社會主流意見,但31個擁有核能電廠國家中,有26國仍支持發展核能,即使同意減核的德國,也採用漸進減核的做法,顯示在國際上,急遽的減核並非主流。


  我認為核能問題是公共政策和能源政策的問題,可透過數據評估和公開辯論,讓大眾評價,不能將它視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信仰問題。


  受日本福島核災影響,我國自2011年起,開始產生穩定減核的共識,為達到此目標,需透過提高能源效率和開發再生能源雙管齊下,循序漸進施行。停止續建核四不但沒有幫助,恐還有害處。


  從經濟學觀點,提高能源效率,必須提供消費者足夠節能誘因。然而過去政府對油電價格動輒干預,不但造成國營企業重大虧損,失去節能誘因,當漲勢不可擋,驟然回歸市場機制,又引發更多民怨,相當不討好。


  今年10月預計還要再調漲一波電價,不少人認為,政府應該減少工業用電補貼,以漲工業不漲民生的方式減低衝擊。然而,我們要注意工業用電可直接採用6,000伏特電壓,但民生用電需透過多次變電調整為110伏特,此外,工業用電不需要大量人力抄表,用電成本自然較低。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工業用電低於民生用電是常態不是特例。近年住宅用電價格與工業用電價格已由2002年的1.4倍降為目前的1.08倍,未來只漲工業用電價格不調住宅用電價格的空間已少。


  也有人認為,台電人事成本過高或績效不彰導致虧損,不應轉嫁給民眾。但觀察台電電價和財報可以發現,在1999年時,我國維持了全球相對較低的電價,且台電當時還可創下460億的盈餘,顯示虧損主因不在績效不佳。至於人事成本只占總成本的6.5%,就算讓員工都不領薪水,也補不了虧損缺口。持平而論,台電虧損主要是來自2004年以來國際能源燃料價格節節高升所致,不應一味指責。


  若要電價不漲,自然會減少台電對能源效率提升和再生能源投資,對減核沒有幫助。此外,去年第一波電價合理化執行以來,大眾多難以接受,未來若排除核能發電,增加對能源燃料需求,電價壓力只會不減反增,我們是否還能接受?


  我認為,核四存廢,減核的快慢,在選擇的過程中要體認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要準備好承擔代價。


  我不反對非核家園的目標,但思考自認給子孫沒有核能的家園時,也要體認到子孫需要同時負擔高電價的問題。


  以核四的使用年限推估,台灣要穩定減核,大約需要40到50年的時間,才能將衝擊減到最低。若目前停建核四,到2025年就立即達成零核目標,我國恐承受不了如此大的衝擊。


  從國際經驗來看,德國2000年開始減核,希望2022年能達成零核目標,時間倉促,目前正面臨嚴重電價上漲問題,政府對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也暫緩;日本福島核災後,曾有過劇烈減核的思考,當時造成龐大的貿易赤字和能源供給問題,安倍內閣上任後,政策出現轉彎。日本和德國殷鑑不遠,我們是否還要走得這麼急、這麼快,值得深思。


作者: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口述記者邱建業整理

資料來源:2013-04-24/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