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中大觀點》停建核四不會缺電嗎?


  主張核四停建者,認為我國目前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22%,既有的 3座核電廠僅占全國供電能力的10%,即將完工的核四廠也僅占5.5%。因此沒有核四廠,甚至停掉所有的核電廠也不會缺電。


  首先,應澄清的是核電廠可以24小時運轉,設備利用率高於燃氣、燃油及再生能源。供電能力應以供電時間乘供電容量也即供電量而不是設備容量的大小來計算。若以供電量來看,既有3座核電廠占全國總供電量的16%,新的核四廠則將額外增8%。因此沒有核電廠對供電的影響應為24%。


  再者,主張核四停建未來不缺電的立論,是假設未來電力需求不再成長,但事實不然。因為經濟要成長,一定要用電,尤其人民生活水準越高,電器用品越多,用電就越多。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 ECD)國家為例,1990-2010年間,用電年平均長率為1.8%。日本過去20年被稱為「失落的20年」,節能減碳也很成功,但用電仍然以每年1.3%的幅度成長。開發中國家,則因經濟成長較大,電力零成長更難,以台灣為例,1990-2000年平均用電成長率為6.72%,2000- 2010年為3.1%。台灣2000-2010年比較1990-2000年用電成長大幅下跌,主要因科技泡沫、金融大海嘯等影響,經濟成長由6.23%跌為 3.86%,及用電效率在2008-2010年平均提高1.8%之故。這也是為何2000-2010年間,核四遲遲尚未完工,但電力供應卻尚有餘裕的原因。


  假設2013-2025年平均經濟成長3.37%,電力需求年成長2.2%,至2018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5.8%,這將發生民國80年代備用容量率低於8%導致的停、限電夢魘(79-85年停、限電43次,83年停、限電16次)。由於新電廠從規劃到完工須10年以上,缺電情況將無法避免。


  大台北地區缺電將尤其嚴重,2017年協和電廠除役,核一及核二也將在2018年至2023年除役,深澳廠更新尚無法執行。若核四不運轉,淡水河以東的大台北地區將無電廠。2022年供電缺口達271萬瓩,20 23年達381萬瓩,這將超過中北輸電幹線之可靠送電能力(200-300 萬瓩)。若有1個超高壓鐵塔倒塌,大台北地區將有大規模停限電的危機。


  再生能源是一個可以在短期間設立的替代能源,但供電不穩定,且無法如核電廠24小時運轉,設備利用率低。若以風機取代年發200億度的核四廠,需4,000架風機,以太陽光電取代則需用60%台北市土地來興建。西海岸200公里海岸線已設314座風機,但僅能提供發電量 0.6%,台灣地狹人稠,目前風機設置已有居民抗爭。其他3千多座要到哪裡去設?以太陽光電來替代,除用地大、成本高(每度約6-8元)外,還需要配合廣設輸變電電網,一樣會引起民眾抗爭。在核四幾近完工的當下,捨棄即將可用的電源,過度倚重仍難大幅拓展,且供電不穩定的電源,會是明智的抉擇嗎?


  德國是目前發展再生能源最快速的國家,再生能源比例,由2000年的4%提高為2012年的22%。但因輸配電設施無法配合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根據「自然(Nature)」科學期刊2013年4月11日報導,20 11年德國停電超過3分鐘次數高達20萬次。特別是德國電網可與歐洲其他國家聯結,缺電可以進口,台灣為孤島,缺電如何外求?試問台灣的產業及民眾,如何面對如此不穩定的供電品質?


  主張核四停建者,一再告訴我們停建核四不會缺電,電價不會漲。我們要嚴肅以對的是,在捨棄成本較低的核電,而尋求成本較高的其他電源的情況下,除非全民不斷願意繳更多的稅來補貼,否則,未來電價將因成本提高而不得不漲。


  未來因停、限電產生的問題,如捷運停擺、高樓層住家及上下班的人無法搭電梯、供水不繼、電話不通、工廠停工、產品良率下跌、無法上網工作、冰箱食物腐敗、證券交易停擺、產業外移、失業增加等影響,到時如何因應?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7/政經八百 2013/05/07

記者:梁啟源/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