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不可承受之重的年輕族群


  最近,不少有身份、地位的企業家,以「草莓族」、「啃老族」等輕蔑的口吻來苛責年輕人不夠努力、無法承受壓力,故薪水偏低。雖然青年族群的抗壓性稍低,理想性高,比較不容易和現實妥協,但世代間的認知不同,對理想的追求也不同,我們也應該多加體諒,尤其是近年來教育政策的失靈、產業升級的緩慢、社會對高學歷的期待,以及缺乏因應國際化挑戰的策略,也間接促成了青年人失業率的偏高、薪資的偏低,以及不易和現實妥協的偏執。


  在教育政策的失靈上,1995年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改變,大專院教開始大量擴張。在高教擴張後,吸引青年持續升學,並延緩他們的就業,直到25~29歲這些青年才大量投入職場,故25歲~30歲左右族群在就業市場上,容易呈現供給過剩現象。所以,台灣的勞動市場呈現兩極化現象,即基層勞工不足而專上人才卻供過於求,而且專上青年的待業期間也拉長至3.6~4個月。


  在產業升級緩慢上,台灣製造業的代工模式,是台灣過去20年來經濟繁榮的主因,但也正因為代工的太過成功,致升級轉型動力不足,在電腦低價化後,為維繫利潤,產業紛紛外移,也使薪水不易漲升。其次,在服務業上,各主管部會以管制為主,缺乏創意的思考,產業也因而走不出台灣,停留在規模不大、商業模式創新有限、薪水偏低的格局。至於社會與家長對高學歷、白領階級的迷思,也是基層、藍領勞工產生極大缺工率的主因。


  就缺乏國際化的認知而言,社會普遍給年輕人一個輕鬆學習、輕鬆生活的舒適圈,卻沒有告訴他們全球化後的競爭壓力,也未賦予更能因應挑戰的工具,以及塑造一個使教育與產業發展更契合的環境。


  最近,更因為政府規劃年金、健保制度的脫離現實,使得勞健保瀕臨破產,讓年輕人步入社會後,馬上必須面對就業的競爭、薪水的微薄,以及勞健保制度瀕臨崩盤的困境,孰令致之?雖然有少數的年輕人不易承受挑戰的壓力,但在政府一連串政策失靈,包括經濟轉型不順利、產業不夠多元化、教育政策脫節、勞健保瀕臨破產,我們已經預支了他們部分的資源與未來。


  不少企業家埋怨找不到基層勞工,因為多數原本會提前就業的高中職學生,已搖身一變為大學生。另一方面,專上學生不願意屈就製造業,除了專長不符合、學用不符合外,工作性質不符合也是最大的原因。


  而工作性質不符合,和製造業的形象、生涯規劃、認知差距有關,如能重塑製造業形象、工作環境,以及強化生涯規劃外,考慮加上若干創意思考的設計,如透過接駁車接送上下班,在車內提供卡拉OK、觸控iPad的功能,並使工作環境更人性化一點,讓年輕人得以寓工作於娛樂,相信會激起更多的工作熱情。


  不過,我們也必須以戒慎恐懼的心情告訴時下的年輕人,在當前教育投資報酬率大幅降低下,必須衡量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實際需要及社會的現實面,再決定是否投入大學、研究所的行列,或選擇提早就業。同時,在全球金融風暴、歐債危機爆發與全球化、區域化蔚為潮流後,青年朋友們不能再以輕鬆學習、生活的方式待在舒適圈,必須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強化語言、專業、跨領域能力,以及加強國際化的承受力及移動力,方能因應嶄新時代的挑戰。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