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中大觀點》非核之後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反核運動在世界風起雲湧。台灣亦復如此。部分人士主張核四完工後不運轉,既有3座核電廠不延役以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非核之後,影響為何?是國人必需考量的問題。


  在替代電源方面,全民對使用乾淨及自產的再生能源,最具共識。但台灣再生能源資源有限,既有水力僅占總發電量2%,風力成本雖低(每度約2.6元),但由於地狹人稠,台灣能裝設的地點有限,目前在約200公里的西部沿岸上已裝設304座風機,僅占總發電量0.4%。若朝內陸發展除風場較差外,會有居民抗爭等問題。往海上發展則有颱風及海床爛泥的技術問題尚待解決。離岸風機發電成本每度高達 5~6元。太陽光電的成本更高達每度6~8元。若大量使用勢必造成電價大幅上漲。再生能源尚有供電不穩定的缺點,在供電體系中並無法完全取代核電。


  若以天然氣取代核四廠,已投資核四廠之2,838億元將使台灣每1家庭負擔近5萬元的損失,以燃氣取代核四,發電成本增534億。天然氣發電成本高達每度4.7元。若加計燃氣取代核一、二、三廠,電價將漲40%以上。況且投資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管線及儲存槽,都有取得土地、通過環境評估、與可能的民眾抗爭等問題。燃氣電廠尚因儲槽成本高,而有存量偏低的問題,目前夏天約只7天儲用量。一旦颱風肆虐超過7天,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無法靠岸,此時約占發電量三分之一的燃氣電廠將會停擺。


  供應穩定電源的電廠,實際是高碳的燃煤電廠與核電廠的取捨問題。但燃煤電廠因汙染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很難通過環評並為周遭居民所接受。


  也因此,非核不只會造成電價上漲,而且會造成缺電。採2000~2 010年用電年平均成長率3%來推估未來用電成長,2015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7.4%,遠低於合理備用容量率(15%)。停電機率1年多達2 0幾天。


  北部的缺電情況會尤其嚴重。若核四不運轉加上核一廠於2019年除役,北部地區供電缺口將達335萬瓩,這超過中北輸電幹線之可靠送電能力,若有1個超高壓鐵塔倒塌,北部地區將會發生大規模停電。


  目前台灣CO2排放量約2.57億公噸,4座核電廠可減4,700萬公噸CO 2(占18%),其中核四可減1,654萬公噸,非核將使我國不能兌現對國際的減碳承諾,即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水準。非核對金融市場之影響也不容忽視,2000年9月宣布廢核四,股市連跌3個月跌幅近30%。


  日本非核之後,東京電力公司2012年9月調漲電價:家庭用電價增 8.46%,工業用電價增14.9%。關西電力公司今年(2013)4月1日也將調漲,家庭用電價增11.9%,工業用電價增19.2%。電價上漲加上缺電。約有69%的日本企業表示可能加速產業向海外轉移。長久以來日本是一個貿易順差的國家,2011年貿易逆差達2.5兆日圓,2012年 1~11月貿易赤字已達6.2兆日圓(約788億美元)。非核造成燃料進口增加及電價上漲是重要原因。日本是島國,不像德國可以在廢核後,依靠歐洲的電網來供電。由於非核影響極大,新上任的安倍首相已宣布不會延續前政府2030年代全國非核的政策。


  馬總統於2011年11月3日宣布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及履行向國際的減碳承諾等3前提下,以穩健減核即核四安全無虞再運轉,既有電廠不延役、打造綠能環境及確保核能安全3主軸建構的「新能源政策」應是當前因應福島核災,最可行的能源政策。


  核四建廠迄今一波三折,狀況不斷。惟目前1號機已完工95%,2號機完工91%。目前正進行試運轉測試。原能會宜邀請國內外核安專家及國際核能管制單位參與,確實督促台電完成所謂18工項的缺失並確確實實作好試運轉的認證工作,以確保核四安全無虞可運轉。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