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歐巴馬當選…續收經濟爛攤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歐巴馬連任成功,但得票較四年前明顯下降,顯示選民對其執政不滿意度增加,歐巴馬政府未來仍面對諸多挑戰。


  美國經濟雖然已經開始復甦,但是力道仍相當薄弱,民間消費成長,但投資仍呈現疲軟,顯示企業對未來的前景仍相當保守。政府雖然也推動一系列「再工業化」措施,吸引製造業回流,並創造就業機會,但效果仍不突出。


  財政改革為美國面臨另一重要挑戰。金融海嘯之後,財政體質明顯惡化,政府負債大增,不利於經濟長期成長。另一方面,過去所推動的若干減稅政策,在今年年底將陸續到期,目前並沒有持續的規劃。雖然此有助於政府財政赤字的減少,減緩政府債務;但卻使多數人民面臨增稅而所得下降的問題,不利民間消費。目前兩黨對於延長減稅措施歧見很大,再加上眾議院仍由共和黨維持多數,短期內達成共識困難度高,可能影響經濟復甦的力道。


  其次,目前大力推動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QE3),持續購買債券,以刺激經濟成長,解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選前雖然失業率已降到百分之七點八,但仍屬高水準。未來QE3的效果能否持續不無疑問,是否會引發通貨膨脹的隱憂,也是經濟復甦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在對外經貿方面,選後美國將會大力推動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爭取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另外由於貿易赤字仍持續擴大,歐巴馬連任後預估會持續推動「出口倍增」計畫,積極排除貿易對手國貿易障礙,預料貿易政策將會轉趨強硬。


  對台灣而言,政府除了積極推動TIFA(台美貿易投資暨架構協定)以強化與美國經貿關係,推動加入TPP外,更應正視台灣對美國出口貿易衰退問題。


  今年一到八月,台灣對美出口衰退幅度近百分之十二,衰退程度高於對中國大陸、歐盟、日韓及其他新興市場之出口。其中輸美主力產品如電子資訊、機械及石化類產品跌幅更大,顯示我對美出口競爭力明顯流失。美國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已降至百分之十一,不及過去的一半,政府必須有更積極的措施。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12-11-09/聯合報/A31版/民意論壇